肇庆封开“林间淘金”记:林下经济铺就生态与经济共赢路

作者 刘舜欣 2025-07-24 17:40

作为森林覆盖率高达75.46%的林业大县,肇庆市封开县被选定为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县之一。

封开县以此为契机打出“组合拳”: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推动林禽、林畜、林药、林菌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展;创新实施“一村育千树”项目并迭代至3.0版,激活低效林地价值;深化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为产业发展松绑减负;引导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破解林权分散难题;推行林下经济收益权登记管理,让“绿色收益”可抵押、能流转。

系列举措共盘活312万亩林地的“沉睡财富”,让长岗镇油栗林下杏花鸡啄虫肥土、江川镇林间黑山羊踏出致富路,“菌药飘香、禽畜兴旺、绿树成荫”的“林下生金”画卷,正在封开的绿水青山间展开。

封开县江川镇林间的黑山羊。

封开县江川镇林间的黑山羊。

林禽互动:生态养殖激活林下空间

在封开县长岗镇的珍爱农场,农场主理人珍姐指着树上的油栗介绍:“林下养殖杏花鸡是双赢模式——鸡群捕食害虫能减少农药使用,鸡粪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能改善土壤肥力,既促进油栗生长,又提升鸡肉品质。”

封开县长岗镇的珍爱农场,开展林下养殖杏花鸡模式。南方+ 刘舜欣 摄

封开县长岗镇的珍爱农场,开展林下养殖杏花鸡模式。南方+ 刘舜欣 摄

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该农场以封开油栗为主导,创新融合林下养殖、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和电商销售等多元业态,探索出林下经济的共赢模式。

珍姐指出,这种模式能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油栗根系发育,同时散养鸡“运动量更大”,肉质、口感更佳。“我们农场的油栗长势喜人,这和杏花鸡的生态循环密不可分。”

林下养殖杏花鸡模式既能促进油栗生长,也能提升鸡肉品质。南方+ 刘舜欣 摄

林下养殖杏花鸡模式既能促进油栗生长,也能提升鸡肉品质。南方+ 刘舜欣 摄

在不远处的杏花镇,新农人卢敬秋则选择了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回到家乡封开创业——在杏花镇承包下一片林地养殖杏花鸡。“以前,村民们只能靠卖杂木为生,经济效益较低,如今,我们在林下养殖杏花鸡,一个基地一年能赚200万~300万元,增加村民收入之余,还能带动就业。”卢敬秋笑着说,“杏花鸡在山林中奔跑,肉质更结实,还能为树木生长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大洲镇东坡村的山林间,上万只杏花鸡在山林间追逐觅食。“这些鸡喝山泉水、吃林间虫,肉质比圈养鸡更紧实!”相关负责人介绍。

林下养殖杏花鸡。

林下养殖杏花鸡。

近年来,在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建设下,大洲镇东坡村党支部书记和返乡创业青年刘佰秀,果断选定“杏花鸡”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创新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依托该产业园及其配套设施,通过承包东坡村周边山林与荒地发展杏花鸡养殖。

如今,周边已陆续建成3个养殖基地,杏花鸡年养殖量达10万多只,每年为当地村民发放工资达60多万元。

林畜互补:黑山羊成产业新标签

“封开江川镇有什么农业品牌?”如今,林下养殖黑山羊,无疑成为了最好的答案。

南方+记者沿着江川镇蜿蜒的小径驱车向前大约10公里,一群在嫩绿丛林间吃草的黑山羊映入眼帘。

江川镇黑山羊养殖大户叶子青在林下养殖的黑山羊。

江川镇黑山羊养殖大户叶子青在林下养殖的黑山羊。

“林下空间非常适合养殖黑山羊,林子长得快,林下除草让人费心,但如今,林下养羊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羊群吃草是‘天然除草’,加上林子很少杂乱的灌木枝条,黑山羊活动起来自由自在,不会被刮伤,而得以满山跑动的山林空间,也让黑山羊肉质更结实、味道更香。”江川镇黑山羊养殖大户叶子青说。

这位曾种过年桔、养过多种家禽的农人,对林下养殖黑山羊的选择赞不绝口,“养羊可比种果子简单多了。”

目前,他已带动镇周边5户村民一起养殖。“我今年养了约230头黑山羊,明年预计可增加至300头,如周围有村民加入,我会帮助他们一起销售,并提供技术指导,共同提升黑山羊的销量和品牌。”

林药同长:南药飘香让小药材变大财富

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封开县还将林下空间转化为南药生长的沃土,形成以牛大力、益智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铺就绿色致富路。

2018年初,广东麦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封开县,并在杏花镇和罗董镇投资建设牛大力标准化种植基地,专业从事以牛大力为主的南药育种、种植、精深加工和销售。

晒场的牛大力。

晒场的牛大力。

目前,该公司在封开县建立起牛大力种植基地共5000亩,林下种植面积达1300亩,牛大力“热选1号”组培苗繁育规模已突破60万袋。

近年来,附近农户嗅到商机,纷纷加入林下种植牛大力的行列。目前,“公司+农户”的保收购模式已吸纳来自杏花、罗董、都平、长岗等镇的20多名农户。

为让当地农民真切享受到林下作物带来的效益,麦林公司除提供种苗外,还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和服务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封开县还种植有益智这一重要南药品种。益智始载于《本草拾遗》,以果实入药,有特异香气,有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等功用。

丰收的益智。

丰收的益智。

封开县罗董镇思念村利用新丰、朝阳两大水库周边林地资源,通过“合作社+种植户”模式,打造了3000亩益智产业带,覆盖农户约200户。2024年,益智全产业链产值达262万元,目前,罗董镇南药种植面积已突破万亩,并扩种五指毛桃、山姜等特色品种5000余亩。

同时,草豆蔻种植也正成为县域南药产业新增长点。这种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林下作物,管理得当可实现两年采收,亩产可超千斤,“今年,生果收购价最低4元/斤,干货收购价可达21元/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已推动草豆蔻规模种植,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林下套种的草豆蔻。

林下套种的草豆蔻。

通过科学规划适生品种,封开县构建了“长短期结合、多品种互补”的林下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林菌共生:仿野生灵芝激活林业潜力

在封开县南丰镇的万亩灵芝谷,270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在树荫下茁壮生长。

作为灵芝谷的生产企业,广东仙草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有机鲜灵芝8万斤,其市场零售价可达360元/斤。

封开县的灵芝种植。

封开县的灵芝种植。

为让灵芝产业效益最大化,封开县政府协调万亩灵芝基地所在的南丰镇跃进林场,整合林地林木资源、财政扶持资金等资源折算50万元转化为股金,联合企业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形成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持股的合作模式,共同参与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分红,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结对共建。

通过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富架构,破解了“林权分散化”与“产业规模化”矛盾,激活了林业潜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

灵芝谷不仅坐拥野生灵芝生长的优质环境,更催生出蓬勃发展的深加工产业。

目前,全县已形成涵盖灵芝切片、灵芝面条、灵芝酒、灵芝全草茶等多元产品的加工体系,并建成专业化灵芝酒厂和灵芝面条厂。据相关企业介绍,这条产业链已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

“一村育千树”3.0 版:林地“一地生三金”

封开县还创新实施了“一村育千树”项目,采用“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企业”三方合作模式,由村集体牵头整合盘活林地资源,引入专业苗圃企业种植黄花风铃木等经济观赏树,将林地变为美化绿地。由企业负责技术、管护与兜底销售,村民则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收益分红实现“一地生三金”。

自2022年创新实施以来,“一村育千树”项目在封开县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已从1.0版本迭代至3.0版本。

在3.0版本下,由政府统筹地块,国资进行投入产出测算、市场风险评估,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确定投资规模,由承接企业负责日常运维和兜底销售,承接企业按销售额获取相应收益后,其余利润归国企统筹分配。

在南丰镇开明村,当地结合自身资源开展低效林改造,在120亩低效林地种植香樟、小叶紫薇等经济苗木,唤醒沉睡林地资源。

按照目前实施亩均测算,每亩纯收益能达3000元以上。“该版本能有效整合资源,既降低村级风险,又提升综合效益。”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版本已从开明村拓展至全县,在南丰、金装、江口、大洲等镇(街)全面推进,预计年增林业产值超千万元,惠及千家万户。

政策护航:“林权证”到“绿色存折”,机制创新破难题

为给林下经济“保驾护航”,封开县在肇庆率先印发《封开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封开县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封开县集体林地股份合作经营指导方案(试行)》《封开县集体林地托管经营指导方案(试行)》《关于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等政策文件。

此外,封开县已印发《封开县林下经济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将在全市率先推行《封开县林下经济收益权证》,经营主体在县域范围内可凭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办理流转交易、质押贷款等事项,建立健全林下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就像‘绿色存折’,让林农的林下经济收益有了‘身份证’,拿着这本证,林下空间的经营主体能去银行贷款,让林子里的宝贝更好地转化。”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制度层面破解“资源变资产”难题,让封开林下经济既有生态“底色”,更有发展“亮色”。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热潮中,封开县不仅守护了青山绿水的生态底色,更在林下开辟出致富的“黄金道”。如今,林下经济已成为封开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发展新引擎,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赢,这是“林间淘金”的传奇,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诠释。

南方+记者 刘舜欣

图片由封开县林业局提供(署名除外)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