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时,梅江区西阳镇河堤上的光伏长廊已开始收集阳光;城北镇扎上村的土地整治现场,大型机械正将碎片化农田整合为连片良田;数字BPO产业园内,“00后”客服专员小李对着电脑处理订单……
西阳镇光伏长廊。 受访者供图
西阳镇光伏长廊。 受访者供图
这是梅江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来的日常剪影。
2023年,广东启动“百千万工程”。作为梅州中心城区,梅江区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改革为斧、创新为刃,在土地、产业、城乡、治理等领域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试点变示范
61个子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 土整实现全覆盖
33.25亩闲置用地、840.9万元出让金、新增120万元村集体收入……这组数字背后,是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里程碑式突破。
2025年初,城北镇扎上村完成梅州市首宗“建设用地指标腾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昔日荒废的旧地块变身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的配套服务区。
西阳镇筀竹村以全域土地整治为突破口,为文旅产业腾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西阳镇筀竹村以全域土地整治为突破口,为文旅产业腾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以前村里的地像块碎饼干,30亩地分属20多户。”扎上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经介绍,转机始于2023年,梅江区在全市率先推出“1+3+N”土地整治政策体系。这套体系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配套农村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措施,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剖开了城乡土地资源流动的堵点。
梅江区将全区划分为城北镇和西阳等6镇街两个实施单元,编制形成《梅州市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城北镇单元)》和《梅州市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西阳等六镇街单元)》。两方案分别于今年4月和6月成功取得省自然资源厅批复,整治区域实现了全区范围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区已完成351亩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腾挪;61个子项目全部纳入2025年省级项目库,计划总投资达45.18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10个子项目。
农用地整治同样上演变形记。走进扎上村,原先零散的半撂荒地,经过农用地整治已成连片70亩的大块田,冬种油菜苗,开春之后种上水稻。
“我们村以发展农文旅产业为主,有樱花谷、兰花绿道基地和梅江区花卉市场。但企业想要扩大规模,建设用地有限,农用地又很零散。”刘文经说,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还可增加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
土地改革的“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据统计,梅江区累计流转耕地8231亩,集约流转率达31%,新增耕地817亩。引进梅江控股集团作为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资主体,成立1家子公司,并与镇街合作成立2家土地整治公司,创新政企合作模式。2024年获得农发行6亿元授信和用信许可,有效破解项目启动资金瓶颈。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让沉睡的土地成为流动的资本,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头活水。
资产变资本
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昔日金山小学的教室变身标准化客服工位,三大运营商、兴业银行、滴滴出行的业务团队在此协同作业。
由金山小学废弃校区改造的梅江数字BPO产业园。 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由金山小学废弃校区改造的梅江数字BPO产业园。 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这个由闲置校园改造的产业园,2024年1月开园即实现“当年落户、当年上规”,吸纳700人就业,年营收超4128万元,去年底投产的二期项目预计年产值再增3500万元。
“免费场地+四年免租”的政策组合,是产业园快速崛起的关键。作为“免费梅江”行动的首个试点,园区不仅节省企业年租金100多万元,更享受到政府“首日制”“代办制”服务红利。
“从注册到投产仅用35天。当年招工难时,政府在春节前后帮我们招到300余人。”嘉音讯数字服务(广东)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志平感慨,政策红利和服务保障的组合拳,让企业得以轻装上阵。
“免费场地+四年免租”的政策组合,让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每年节省百万元租金。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免费场地+四年免租”的政策组合,让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每年节省百万元租金。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梅江区“免费梅州”政策覆盖的产业土壤正持续扩大。除5300平方米的BPO产业园外,梅州星舆数据有限公司进驻原梅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3400平方米),青梅互联网产业园另备有2000平方米拎包入驻空间供初创企业申请。
让资产变资本的创新模式,在各领域延伸。
“去清凉山走走吗?”在梅州,这已成为市民周末或节假日最常见的打招呼用语。
作为广东唯一市级郊野公园,规划面积56.76平方公里的清凉山郊野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也是梅州展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其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为梅江区三镇六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动能”。
该公园建设的背后,是梅江区以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实现公园自收自营、良性发展。
目前,清凉山郊野公园一期春天驿站、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二期集装箱集市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同时,公园还持续完善森林生态科普径,通过丰富的生态元素和互动设计,让群众更好地亲近自然、走进森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典型案例
发展“阳光经济” 巧让“屋顶生金”
在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河堤上,光伏长廊绵延数百米,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长廊里,三三两两的路人正悠闲地散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光伏长廊一侧是白宫河,另一侧是西阳球场,周围无遮挡,光照十分充足。建成光伏长廊后,不仅能为散步的村民遮挡日晒雨淋,靠“晒太阳”一年还能为镇里增加15万元的收入。
西阳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大力发展“阳光经济”,因地制宜推动光伏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项目相结合,加快推动乡村建设项目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巧让“屋顶生金”,奋力打造集绿色经济和美丽宜居于一体的“光伏示范镇”。
“我们累计投入各项资金约2133万元,建成49个村级光伏发电站、2个联村扶贫电站和1个镇级光伏发电站,发电规模达3.3兆瓦,每年可为村集体和脱贫户增加收入约为160万元。”该负责人介绍。
梅江区夏长冬短、光照充足,年总日照时数在1821.9小时至2391.2小时之间,具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天然优势和基础条件。
梅江区将投入变投资,围绕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动力机制,坚持风貌优先、光伏赋能,以入选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契机,结合农房风貌管控、人居环境整治,出台光伏电站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建设专项奖补政策。
同时,梅江区引入省纵向帮扶单位中国华电广东分公司和当地国企梅江控股参与支持建设,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屋顶、农房屋顶、工商业屋顶全面推广安装分布式光伏,做到能装尽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助力强区促镇带村。
目前,全区累计改造面积91.86万平方米、发电量1.87亿度,创造经济价值约9000万元。
■一线实践
创新机制体制 优化营商环境
“在项目筹建过程中,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梅江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并联审批专班’‘一企一策’‘行政审批事项代办制’等服务措施,推动我们二期项目顺利投产。”谈起梅江区营商环境,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总监魏福莹连连称赞。
“代办制”通常指通过制定代办审批流程图和办证企业所需提供资料清单,整合科工商务、发改、税务等区直部门力量,把全区有关审批的行政资源聚集到企业和项目服务上,指定专人为符合代办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单位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全程服务,让干部多跑腿、企业零跑动,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不出园。
魏福莹所说的“代办制”,是梅江区为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办理路径、推动项目加速落地所推出的创新举措。
营商才能赢商。近年来,梅江区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对标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以来,梅江区聚焦服务规范化、办事便利性、群众满意度等重点方向,开展对标广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极简审批”等改革工作,持续打响“梅州事好办”品牌,助力梅江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梅江区在全市首创“服务企业首日制”。区领导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率牵头区直单位走访企业,次日由牵头区直单位安排专人收集整理相关情况,报对应区领导审定后,列出走访企业的问题清单,形成涉企问题闭环处理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数据显示,梅江区2834个事项实现“极简办”,47个部门1956项涉企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新办和变更营业执照时长压减83%,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市第一。
■记者观察
县域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试验场
33亩闲置土地通过指标腾挪变身“生金沃土”,锈迹斑斑的铁皮屋顶成为“阳光银行”,废弃校舍焕新为数字产业园……梅江区“百千万工程”的三年实践证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在于以改革突围、以创新制胜。
改革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梅江区把改革焦点对准“要素梗阻”,让土地“流”起来。梅江区的城镇化率高达95.51%,面对无地可用的困局,当地没有止步于传统的征地扩区,而是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术刀”,精准切开城乡要素流动的梗阻。建立“1+3+N”政策体系,首创“建设用地指标腾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组合拳,33.25亩废弃砖厂一年间变成840.9万元的村集体收入,351亩指标跨镇调剂直接保障了4个亿元级项目落地。
梅江区把创新靶心锁定“产业断层”,让链条“聚”起来。梅江以“资产变资本”思路,把废弃的金山小学改造成数字BPO产业园,用“免费场地+四年免租”政策换来700个青年就业、4000万元年营收;把郊野公园、铁皮屋顶、冷链仓库等碎片化资源整合成“光伏+预制菜+文旅”的复合产业链,3年撬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事实证明,县域不缺产业,缺的是把资源串珠成链的机制创新。
梅江区把长效机制锚定“政企村共赢”,让动力“长”起来。梅江探索的“国企+村集体”联合公司、“指标收益反哺+持续分红”机制、“服务企业首日制+代办制”营商环境,本质是把一次性改革变成可持续收益。当农民、企业、政府都成为利益共同体,改革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梅江区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证明:只要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县域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就能源源不断转化为老百姓口袋里的收入、屋顶上的阳光、家门口的就业。
制度是土壤、创新是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再小的县域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吴文斌 陈润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