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夏,嘎拉村的341户村民感受到了与往年不同的热闹。过去,只有村头临近景区的几户人家“守着桃花享美景”;如今,无论身处哪个角落,村民出门几步,皆可直达桃花林——这是“全域旅游”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嘎拉村是广东对口支援巴宜区第七批援藏工作组重点打造的“桃花村”,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地处318国道沿线,平均海拔约2900米,距巴宜城区仅11公里。这个曾经人蓄不分、污水横流的小村,如今因270多亩桃林和1253棵野桃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桃花村”。
十年前,这里还是普通的农田,四周用刺围栏围住,既无景点设施,也无接待能力。随着“出城过林卡”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方式,嘎拉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逐渐引人注目。然而,游客踩踏农作物、破坏围栏的现象频发,也暴露出村庄发展滞后的短板。
2014年,广东援藏干部经一年调研之际,首次提出“全域旅游”的理念,对村居环境加大治理。此时,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的孙世宏从东莞市来到林芝市,担任林芝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多年来,孙世宏全力筹集到860万元资金,其中广东援藏资金600万元,村级自筹49万元,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这成为嘎拉村旅游转型的起点。
最初,村里围绕桃花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1.7公里的灌溉水系,增设观景台、“粤藏缘”广场、桃园秘境等景点,并完善了栈道、标识系统、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随后,结合“城市公园”“婚纱摄影基地”“写生实习地”等多重功能定位,嘎拉村对坡地进行花草种植,嫁接鹰嘴桃,打造多彩花海。
尤其是近年来,为了让村民分享“桃花经济”的更多红利,嘎拉村开展院落整治与景观打造,平整道路、修剪树丛、改造围墙,完成了环线打通工程,使得341户村民、155人出门皆可直通桃林。“这就像一张蜘蛛网,把村子和景点织成一个整体。”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形象地说。
全域旅游路越走越宽广。“去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嘎拉村党支部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1万至1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70万元。我们对2025年的收入更有信心。”边巴说,自从举办首届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后,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嘎拉村的旅游人次从以前的二三千人到现在的几万人,村里的收入节节攀升。
据介绍,在桃林之上,还有一个象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雕塑,即将伫立于水源引流处。
十年前,一个“全域”的设想让村与景打破界限。十年后,“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的空间布局渐趋成熟,这条蜘蛛网式环线串起了341户人家的春天,也串起了一个村庄从“看风景”到“做风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方+记者 龚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