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了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南方日报云浮新闻部于2025年起推出“青春合伙人‧第四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五月的云浮,凤凰花开正盛,就像火红的晚霞。在云浮市云城区博物馆旁,“菩提树下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室”的木匾被暖阳镀上一层金边。推门而入,竹编灯笼的光影在地面摇曳,扎染布幔间飘着淡淡的草木染料香气,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长案前,进行传统扎染活动。
站在人群中央指导的,正是工作室创始人张月芝——这位穿着传统汉服的“85后”姑娘,用一年时光将自己的非遗爱好融入创业当中,打造云浮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活化创新中传承与传播非遗。
在草木染料中邂逅非遗
“我从小是听妈妈唱粤剧长大的,所以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大学学习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也进入了相关行业,在旅行的过程中我接触、学习到了各地的非遗。有一天,我想到如果传播非遗可以作为职业,那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张月芝介绍了她与非遗结缘的经历。
2024年,张月芝创办了“菩提树下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室”,先后考取了非遗讲师、中级研学旅行导师等证书。张月芝说:“学习非遗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解码与技艺重构的双重实践。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要求我既需掌握技艺本身,还需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这对我来说是双重挑战。”
非遗包含种类众多,张月芝首先从扎染开始学习。在云浮本地,非遗属于小众文化,且人员不集中,张月芝只可通过书本以及网络渠道进行学习。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而在进行扎结和染色之前,还需进行染料调制,扎染染料的核心制作原料为天然植物提取的蓝靛溶液,尤以板蓝为主,辅以食用碱、白酒等进行发酵。
然而,在染料调配这一环节,张月芝却遇到了不小的难题。“虽说网上能找到不同材料的配比教程,但实际操作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调配效果产生影响,需要据此作出调整。这其中的平衡点极难把握,我尝试多次,始终未能调配出令自己满意的染料。”
为攻克这一难关,张月芝毅然决定前往北京、云南等地,线下拜访非遗传承人,潜心学习正宗的传统技艺。在掌握了古法染缸的建缸技巧以及对染缸日常养护的方法,终于成功调配出了理想的染料。
凭借着自学加上向各非遗领域的老师拜访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月芝已经解锁并对外开展活动的全国性非遗项目有10余项,有扎染、竹编、景泰蓝(掐丝珐琅画)、螺钿、烧箔画、漆扇、剪纸等。
将传统技艺与云浮特色融合
在工作室展柜上,一套云浮特色竹编画引人注目。全套6幅,镂空纸的设计融入了云城东西街、罗定长岗坡、郁南禾楼舞等云浮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地标及非遗元素,直观展现了云浮的风俗风貌。
“我们工作室成立是以‘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用文创产品讲述中国故事’为使命,立足于云浮本土,以活化本地非遗项目为愿景。因此在进行系列的非遗学习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做出云浮特色的文创产品。”张月芝介绍了该竹编画创作的背景。
2024年,罗定竹编入选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主要是编织竹蒸笼、收纳篮、手提袋、瓷胎竹编品茗杯等实用器物。张月芝思考是否可融合其他竹编手法和现代技术,设计一些艺术文创产品,最终历时三个月左右,这套竹编画诞生了。
这套竹编画采用了天然的竹篾为原材料,通过环保无毒的染色处理,运用了民间挑压编中的基础编法“十字编”进行编织。“以‘云浮’这一幅为例,竹编画上的镂空纸制作采用了非遗剪纸(刻纸)的手艺,正面是生动形象的凤凰,这个设计融入了云浮极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凤凰来仪’,寓意着云浮人民生活吉祥安康。”张月芝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非遗从博物馆展览馆‘走’出来,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如今,张月芝与团队正在探索结合云浮的石雕技艺、禅文化进行各式文创产品设计。张月芝表示,在非遗项目的创新上,由于非遗项目的文化独特性、技艺实操的困难性,需跨越文化解构、技艺标准化、市场需求适配三重门槛,既要避免过度简化导致文化失真,又要规避因过度坚守传统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商业困局。
吸纳人才持续传承创新
在工作室活动现场,专业讲师正向来参与非遗手作的群众详细讲解背后的历史文化,随后手把手指导群众体验非遗手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非遗以直观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生活很远,但是参加了这里的活动后,我亲身体验了竹编技艺,才真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这种体验活动特别有意思,也让我对咱们本土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很感谢这些年轻人的努力。”参与非遗手作的市民说。
“工作室运营模式一方面是进行非遗活动承办,目前已成功组织非遗活动超百场;另一方面是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售卖。我们希望传承与传播非遗的同时,也能实现商业化的良性运营。”张月芝认为让非遗“活”起来,激活其商业价值很重要,这样才能不断进行人员吸纳与产品设计投入。
张月芝坦言,除了资金压力外,在团队搭建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非遗项目特有的文化语境与技艺隐性知识,要求成员兼具文化解码能力、技艺实操经验及商业思维,但兼具“传统工艺敏感度”与“现代商业洞察力”的跨界人才稀缺。
对此,她成立了一支10人的灵活兼职讲师与助教团队,他们中有教师、培训师、主持人等不同身份。同时,依托本地非遗资源,会聚了糖画、扎染等多领域非遗手艺人,形成“全职核心+兼职专家”的协同模式,这样既能保障服务稳定性,又能动态匹配不同文化主题需求。
张月芝满怀欣喜地说:“无论大家是全职投身于此,还是利用闲暇时间兼职参与,抑或是单纯以体验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只要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并学习非遗,我都会觉得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
近期,张月芝正与当地文化馆等机构联系,希望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希望下一步可以通过工作室活化本土非遗,例如郁南禾楼舞,除了进行表演,我们也可以进行服饰的制作,以及将非遗元素融入剪纸艺术当中”。
从创业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在非遗活动策划执行、文化传播、文创研发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张月芝表示,短期内,他们希望立足本地,通过高频手工体验活动吸引流量,快速验证模式。非遗作为沟通的桥梁,可以与不同的行业链接、融合,形成非遗新业态。未来,他们还要建立品牌,通过区域扩张与IP复制,构建生态闭环,以“非遗+新业态”,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
策划:雷贤辉
采写:南方+记者 冯焕哲
海报: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