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生存记:广东外贸企业求变破局

南方新闻网 2025-04-30 19:27

即将过去的四月,是值得记入世界贸易史的一个月。

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签署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一个星期内,美国对华关税一路飙升至145%。之后,美国关税政策又经历多轮转向。4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召开记者会,称对华关税或将大幅下降。

这段时间,在美乱舞关税“大棒”之下,广东外贸企业如何积极主动应变求变、抵御冲击?

准确识变:

美国需要中国,是由美国消费者决定的

美国一意孤行挑起的关税“回旋镖”,首先扎到了自己身上。4月以来,资本市场遭遇罕见的股汇债“三杀”局面。被搅动的除了经济,还有民生。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屡遭疯抢。关税政策导致的恐慌性抢购与美国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的现实密不可分。

从金融市场到市民消费,美国国内经济因“一天一个样”的政策已成惊弓之鸟。

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9.11万亿元,占全国外贸的20.8%。对于广东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地也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对此,TCL智家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其出口市场以欧洲为主。OPPO副总裁刘波在新品发布会上回应,“中国手机行业经历过所有的大风大浪,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我们聚焦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大型企业之外,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更受到关注。

“之前的美国订单暂时不发货,买卖双方都在观望。”东莞市明泰泳衣厂有限公司负责人何铭坤感慨。由于公司订单100%来自海外,他时刻关注着关税的动态,反复进行成本测算。

保持观望,是大多受访企业采取的态度。观望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美国政策的左右摇摆,极其不稳定,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优势凸显。2024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完整、供应链协调能力强,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标志。

“美国还需不需要中国,是由美国消费者来回答的。”小张(匿名)是一家散热器出口企业的外贸跟单员。她谈到,基于特朗普上一任期的表现,不少外贸企业在特朗普竞选期间已经开始制定应对方案。“我们公司60%订单来自美国。有的美国客户在特朗普竞选后期就大量下单、囤货,催着在关税政策落地之前发货。还有同行把大量货物提前囤到海外仓,以保障接下来几个月的销售。”

对于外贸行业的“老人”而言,加税并不意外,让人意外的是关税的畸高。不少受访者对记者表示,关税涨到80%以后就没有再关注了。何铭坤称,“对做生意的人来说,100%和1000%都一样,意义不大。”关税是客户支付的,意味着最终还是由美国消费者买单,外贸企业更多是面临订单数量减少和客户议价压力。

由消费者买单的结论,几乎是确定的。跨境电商平台SHEIN和Temu近期先后在美国官网发布通知称,由于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的变化,运营费用有所增加,将从2025年4月25日起进行价格调整。但两家企业均未透露价格的具体增幅。耶鲁预算实验室分析称,2025年所有关税导致的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上涨2.3%。

两家平台的通知截图。

两家平台的通知截图。

正是基于这样的宏观判断,“按兵不动”才是广东外贸企业目前的主要姿态。“毕竟都是全球化业务,也没有孤注美国市场。”小张称。

科学应变

积极开拓新市场升级新产品

不可忽视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正推动着广东外贸企业探索产品转型升级、新兴市场开拓、自主品牌出海等新方向。美国加征关税刺激更多外贸企业在转型升级上加速“动起来”。

“以前我们觉得做欧美订单挺好,日子过得挺舒服,不用想那么多东西,现在不得不想了。”察觉到外部环境的改变,为降低经营风险,何铭坤近年来逐渐把80%左右的订单转移到欧洲和澳洲市场。关税政策落地后,何铭坤正在为进一步开拓市场而忙碌。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公司接下来的目标。

接受采访前一周,何铭坤都待在日本洽谈业务。“不同市场的要求不一样,当地的市场、文化以及客户需求,都是要琢磨的点。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了解完之后,我们觉得日本市场还是有机会的。”

广东粤贸全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粤贸全球)董事长陈刚也秉持着相同思路。他的公司近年来加快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RCEP国家的市场,来自新兴市场的订单数量从五年前的不足20%增加到如今的近60%,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为抵御关税冲击带来一定缓冲效果。

为此,他近期正在为第137届广交会忙碌,通过最新产品如超临界材料制造的“夜光鞋”、支持40种语言即时互译的智能设备等,吸引中东、非洲采购商,现场签约率同比增长15%。

粤贸全球参会照片。受访者供图。

粤贸全球参会照片。受访者供图。

陈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政策落地后,订单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客户开始观望。为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公司内部做了一份清单,盘点哪些产品在关税增加后仍具竞争优势。结果发现,这样的产品占比在一半左右,大部分都是有“技术壁垒”或者IP效应的高附加值产品。

“像中国国宝熊猫的周边,我们可以通过IP打造,提高产品的价格。”陈刚解释,“还有小家电类产品,溢价空间很高,主要来源于广东制造业的优势。在国内,供应链完备,产品多一个或少一个功能,价格不会差太多。但在海外不一样,每增加一个功能,都有涨价空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他们没办法生产,利润空间就高。”

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关税政策长期实施,以粤贸全球为代表的外贸企业必然要将更多研发成本投入到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增强自身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在开拓市场、升级产品之余,品牌出海也是企业的着眼点之一。“厂二代”叶陈宁自毕业后就回到自家高尔夫球车厂帮忙,最近正帮着家人研究独立站。

和大多数工厂一样,叶陈宁家的厂之前全部订单来自B端(企业用户),“一个老熟客吃30年那种。现在外部环境改变,不能再‘躺平’了,所以在尝试新的方式。”

独立站也就是私域运营,通过在平台上投放内容引流建立社群,直接面向C端(个人用户)。运营者需要读懂流量、直播、电商,重新掌握一套销售方法,难度不亚于重新创业。但叶陈宁仍对这一方向坚信不移,“现在不搞电商的工厂,肯定是越来越难做。谁获得的流量更多,谁就更有主动权。”

有痛点,也有信心。面对新情况,广东外贸业正孕育着新机遇。

主动求变

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诚然,应对新的挑战难以一帆风顺。不少受访企业也谈到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堵点。诸如设备升级的无力,作为下游供应商话语权太小,品牌推广不易等。但无论如何,大多数企业没有因美滥征关税而自乱阵脚,而是稳打稳扎,努力以变应变。在企业纷纷采取主动措施“自救”之外,记者观察到,广东各个地市也反应迅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

广州市早在3月26日出台“稳外贸18条”,支持平台企业赋能外贸市场主体、带动整体出海;发力加工贸易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数智化转型支出给予不超过50%的补贴支持。

东莞市在4月14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提到争取2027年“一带一路”市场出口占比达30%以上;探索设立市级专项资金,给予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不超过200万元的进口贴息。

深圳市于4月18日发布“2025年稳外贸支持政策要点”,提出支持跨境电商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鼓励企业自建独立站;符合条件的独立站,每个最高予以100万元奖励。

开拓新兴市场、支持数智化转型、鼓励自有品牌、给予专项补贴……不难看出,政策的要点正落在行业的痛点上。各地能够迅速出台支撑政策的背后,是对广东外贸业的深刻了解,以及坚实制造业基础带来的底气。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在4月17日交出了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成绩单”——进出口2.1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1.34万亿元,增长1.4%;进口7981.5亿元,增长9.3%。

关税“风暴”阴影下,广交会依然万商云集。截至4月19日,第137届广交会第一期圆满结束,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585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同比增长20.2%。

关税也没有阻挡广东企业出海的决心。4月22日,比亚迪第四艘汽车运输船“深圳号”正式交付,这艘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搭载7000余辆汽车驶往巴西,这也是国内汽车单次出口量最多的一个批次。

从上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外贸经济的韧性展露无遗。从“三来一补”到“腾笼换鸟”,从跨境电商平台重塑行业规则到广东外贸规模突破九万亿元,广东的外贸经济有过多次克服困难的历史沉淀,也有迎难而上的实力底气。

正如陈刚所说,“真正的竞争力从不由关税定义。广东外贸企业的韧性在于‘以变应变’——通过技术突围、市场重构和供应链革新,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我们相信,这场压力测试终将淬炼出更强大的广东外贸生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张菲菲 何敏辉 李润芳

设计 陈伟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