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以赛促融,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迈上新台阶|好运大湾区

作者 洪钰敏;刘珊 2025-10-15 08:00

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30天。办赛即办城,亦兴城。这场由粤港澳大湾区11城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既是对区域协同运行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智慧城市群建设迈向整体演进的关键窗口。

作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数字基础领先的国家战略区域,大湾区以超13万亿元的GDP总量、覆盖近千万市场主体的数字生态,以及持续完善的科创走廊机制,承载着以智慧化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使命。《好运大湾区》智慧主题周特邀三位深度参与赛事智慧系统设计的专家建言献策。他们指出,系统联通、数据流动与智能协同将成为湾区“智治”提升的核心动能,赛事牵引、技术赋能、城市联动,正共同构建一个响应更敏捷、服务更精准、发展更具韧性的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样板。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进入一个月倒计时,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一场智慧城市管理能力的集中检验。

“本届全运会是首次由多城市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将为大湾区城市群智慧协作提供重要实践平台,成为推动区域‘软联通’的重要契机。”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城联办: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以往全运会多在一个城市举办,这次分散在大湾区11个城市举行,标志着大型赛事组织模式的重大创新。”胡刚表示,这种多城联办模式将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展现给全国,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新方向。

胡刚分析,当前城市发展的显著趋势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崛起,而全运会的多城协同举办正好契合这一趋势。赛事期间,运动员、观众和物资将在多个城市间高效流动,这对城市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单靠人工协调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必须依靠智慧城市系统来实现高效协同。”

软联通突破:智慧系统对接成关键

谈及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胡刚指出,硬联通方面如轨道交通、跨海大桥、低空飞行等发展迅速,而软联通则成为当前需要突破的重点领域。

“软联通不仅涉及港澳与内地的衔接,也包括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联通。”胡刚强调,全运会的多城合作为智慧系统对接提供了难得契机。赛事期间,各城市智慧系统需要通过统一接口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这将极大推动城市间系统兼容与互联互通。

“这实际上是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首个大规模实践案例。”胡刚表示,如果赛事智慧管理系统成功运行,将为交通、产业等多领域协同提供可复制经验。

全周期智慧管理:从赛事到城市治理

针对“赛前—赛中—赛后”全周期智慧管理,胡刚认为,全运会的智慧系统建设不应仅限于赛事本身,而应着眼于长远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赛前阶段,各城市需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平台,实现场馆、住宿、交通等资源的智能调度;赛中需保障各系统稳定运行,应对突发情况;赛后则应推动系统转化为城市日常管理工具,实现可持续利用。

“硬件方面,大湾区的高铁、场馆等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软件系统将这些资源高效协同起来。”胡刚表示,全运会智慧管理系统有望成为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起点,其成功经验可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

胡刚认为,大湾区通过全运会推动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经验,在全国尚无先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这种以大型赛事推动区域智慧协作的模式,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运会结束后,这套系统可以应用于大湾区的交通管理、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从赛事智慧管理到城市智慧治理的延伸。”专家表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也将为全国智慧城市群建设探索新路径。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曲广宁 谢苗枫 赵越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洪钰敏

图源:受访者供图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