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过山车“甩出”肾结石,邪修还是真有用?

广东健康头条 2025-10-16 17:58

坐过山车有助于排出肾结石?

近日,有网友称自己在坐完过山车后,在洗手间排出一颗小石头,肾结石导致的不适症状随即消失。坐过山车真的能帮助“甩出”肾结石?网络上也不乏许多“结石操”帮助患者排出结石,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是“邪修”还是真有用?

肾结石能否自行排出要综合判断

肾结石,本质上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在肾脏内异常聚积,形成的固体颗粒。

微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尿流冲刷排出体外,但一些较大的结石,很难在尿液的冲刷下移动,可能会卡在狭窄的输尿管内,导致尿液淤积在肾盂内,造成泌尿道感染。

哪些情况下肾结石可以自行排出?

“结石的大小是决定性因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天介绍,人体输尿管管径有限,通常在5至7毫米之间。

因此,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结石,自行排出的成功率较高;而尺寸介于5至7毫米之间的结石,排出过程具有挑战性,往往需要药物辅助。

但是,一旦结石直径超过7毫米,其自然排出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通常需要医疗手段介入,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或各类微创手术。

还要注意的是,结石的形态、位置也会影响它能否被顺利排出。

李天指出,表面光滑、呈圆形的结石,在输尿管中“通行”更为顺畅。而形态不规则、带有棱角的结石,则可能在移动过程中划伤输尿管内壁,不仅引发血尿和剧痛,还可能卡在狭窄处造成嵌顿。

“位于肾脏上、中部的结石,借助重力作用更易进入输尿管起始段。”李天说,若结石“藏”在肾脏下部,往往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特定体位调整,才能帮助它“启程”。

过山车、“结石操”等不可盲目跟练

肾结石的疼痛号称“仅次于顺产分娩”。那么,肾结石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李天举例,这就像尿液中“泥沙”沉积的过程,当尿液流速缓慢、过于浓缩,或其中某些成分(如草酸、钙、尿酸)浓度过高时,结晶便容易析出、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并且,肾脏中形成的结石并非都是圆形,有椭圆形、桑葚状,甚至是“鹿角形”。

在结石经由输尿管排出的“旅途”中,那些表面粗糙、边缘尖锐的结石,就会摩擦甚至损伤输尿管黏膜,这也是排石过程中出现血尿和刀割样疼痛的主要原因。

为了排出肾结石,网络上流传着不少“结石操”,即通过特定运动加速结石的排出。这靠谱吗?

网络上的“结石操”相关视频

网络上的“结石操”相关视频

李天指出,“结石操”的原理是利用人体运动产生的重力与震动效应,促使肾脏内的小结石向下移动。“对于特定位置、体积微小的结石,适度的弹跳运动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就像此次“过山车甩出结石”。李天分析,可能是强烈的加速度变化、超重与失重瞬间交替,对已进入输尿管中下段且体积较小的结石,产生类似“惯性助推”的效果,加速了它的排出。

“这种依靠剧烈外力震动排石的方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李天说,最大的隐患在于,它可能使结石在输尿管狭窄段发生急性嵌顿,造成完全性梗阻,导致短时间内肾积液、肾功能受损,甚至引发严重尿路感染。

并且,若结石体积较大或已引起部分梗阻,盲目跳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导致结石在关键狭窄部位卡得更紧,诱发急性肾绞痛和肾积水,加重病情。

他提醒,绝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患者切勿因好奇而轻易尝试。“最稳妥的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结石的具体特性和个人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久坐一族肾结石风险更高

哪些人群更容易得肾结石?

李天指出,如程序员、文案工作者、驾驶员等“久坐一族”,因饮水不足、习惯性憋尿,致使尿液长期浓缩,患肾结石的风险增加。

还有高温作业者如冶炼工人、厨师等,身体大量水分通过汗液流失,尿液浓缩,结晶易析出。

另外,喜好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笋类,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或高盐饮食者,以及患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也是肾结石的高发人群。

如果腰部或腹部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且持续超过72小时未见缓解,还伴有寒战、高热等感染症状;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出现无尿情况;经过保守治疗与观察,结石仍未见排出,存在梗阻肾功能的风险。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肾结石?

李天指出,首先要足量饮水,保证每日尿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使尿液保持清亮的淡黄色。但切忌以糖分高的饮料替代饮水,白开水和淡柠檬水是首选。

“同时,养成低盐、低糖、适量蛋白饮食习惯,并保证来自食物的充足钙摄入。”李天指出,对于菠菜、苋菜、甜菜等高草酸蔬菜,通过焯水处理可有效去除30%-50%的草酸。

对于久坐一族,李天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片刻,并坚持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肖颖

编辑 陈文焕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