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原创音乐剧《寻找李二狗》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首次登陆广州、佛山,广州首演两场爆满,观众强烈要求加场!作为国内首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该剧让人们感受到了“致敬”的满满诚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跨城追剧。
主旋律作品何以击中年轻人?巡演期间,该剧总导演、编剧及作曲樊冲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分享这部爆款音乐剧背后的创作密码。他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让一位当代青年“常卫国”时空弯折走进历史战场,用一个“非英雄”的普通人的眼睛,去审视“假如,我经历了那场战争……”,直接叩问着现代年轻人的内心,完成了一场跨越七十年的青春对话,传递出“未来是拼出来的”坚定信念。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常卫国亲历云山战役、突破临津江、铁原阻击战,结识了班长、机枪手铁牛、快板突击手等一群鲜活的战友。他从迷茫怯懦的现代青年,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并在战友群像中一步步接近“李二狗”的真相——那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代青年用热血书写“青春无悔”的精神象征。
此次湾区首演,主创团队精心准备了特别返场的惊喜彩蛋,主演们现场教剧中歌曲《奔涌》,并走到观众席间,与上千名观众同声共唱《我的祖国》,将这场跨越75载的精神接力从舞台接棒到了台下,延续到了剧场之外。
假如我经历了那场战争?
一场穿越七十年的青春对话
南都: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创作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音乐剧?
樊冲:可能是小时候看过的战争电影在心里种下了种子。后来一直从事音乐剧创作,有几年觉得创作题材太过于单一没有新鲜感,就动心思想做一部战争题材的音乐剧。抗美援朝战役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伟大胜利,已经有无数的影视与舞台作品呈现给观众,但唯独没有音乐剧的形式,从2019年开始,我心中慢慢地琢磨着如何构成这部音乐剧的故事。
南都:这种跨时空叙事结构很特别,这样设计的考虑是什么?
樊冲:因为拍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已经很多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志愿军》等,都是从宏大视角以及场面来构成。我想着是否可以从一个局部视角开始讲起,讲一个与当下年轻人息息相关的故事,提出一个假定:如果一个现代的年轻人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他(她)将会有怎么样的改变,以及怎么理解他和未来的关系,就想看能不能从现代年轻人的视角入手来讲这个故事。
南都:从2019年萌生想法到2025年首演,这6年间作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樊冲:在舞台上制作一部战争题材的音乐剧还是相当有挑战的,如果是用现代的年轻人来打开这个故事,从表达上他必定要讲现在的年轻人跟未来的关系,其实是我们要怎样面对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生活。
舞台上肯定是不能大范围使用爆破、烟火等重现战争场面的技术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戏的舞台表现手法上肯定要往写意走,当然最后我也是用了一种非常极简的方式,整个戏就用了12个演员,剧中没有外方演员,依靠一个头盔和一个烟斗就表现了美军与联军的存在,包括在音乐剧和唱段设计中,用一些音乐的蒙太奇的表现方式,所以大家看起来叙事节奏会非常流畅。
南都:演出现场效果非常燃,可以分享一下舞美和灯光的设计理念吗?
樊冲:舞台美术是我们非常著名的舞台设计师刘科栋老师,灯光是孔庆尧老师,他们都是中国非常知名的设计师,我们已明确以“极简”为设计方向,并聚焦于核心视觉符号的打造,鸭绿江大桥的钢架加上一个象征时间与空间的转台,这几个符号足够准确,给观众传达的精神也足够明确。
南都:在音乐风格上我们也听到了很丰富的元素,包括摇滚乐、民歌、电子乐等等,在音乐创作上将这些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想法是如何构思的?
樊冲:在音乐创作上,我们并没有限定某一种固定的风格。因为我们这一代(80后)本身就是听着各种音乐长大的,积累非常多元。
这部戏以当代青年常卫国加入的“四连二班”的视角展开,同志们来自天南地北——东北、陕西、河南、四川等等。因此,音乐设计也特别强调了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比如你会听到山东的《沂蒙山小调》、陕北的“花儿”,或者带有南京吴侬软语韵味的曲调,《家书》《长眠》等唱段勾勒战火中的个体命运与引发情感共鸣。
但在编曲和制作上,是偏向于很摇滚乐的方式,包括也用了一些民谣的方式。归根结底,音乐风格是为戏剧情境、情节和人物服务的。
当作品与内心情感相通
艺术便能产生超乎现实的力量
南都:评价一下这群年轻演员,你觉得他们呈现得如何?
樊冲:他们的呈现都是我心中的角色形象,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他们演的有时候也是他们自己。他们演得好的一个关键就是——他们也在演自己。
我对这群年轻演员的呈现非常满意,可以说他们完全演活了我心目中的角色。无论是常卫国、李二狗,还是秀儿和尕娃、四川、大个等,他们的表演之所以生动,正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也在演绎自己以及他们内心当中饱含的一种情感。
我们导演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让角色和演员互相靠近。有时演员向角色多走几步,有时角色向演员靠拢。这种双向的寻找,最终目的就是让表演特别自然,不装、不假。我最怕的就是戏让人不信,而他们做到了让每个角色都立得住,非常真实。
南都:在创作过程或演出现场中,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特别触动?
樊冲:在北京合成的时候,一位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梅门造爷爷,还有一些志愿军家属来看了我们的演出,谢幕的时候我在侧幕,看到在台上都哭了,因为我一直跟大家说,这个戏是情感饱和度比较高的,我恰恰要求演员关键时刻要控制,但我第一次看到党韫葳跟奇煜、金圣权在台上哭成那样,他俩其实都是技术上还比较克制的演员。
然后,我顺着侧幕条就往观众席看,看到梅门造老人站起来在向台上敬礼,然后我也受不了了,之后我就需要上台,上了台我也说不出什么话,然后梅爷爷说,“七十多年过去了,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大家都非常感动。
樊冲:很多台词对吧?“打赢了你又看不见,值得吗?”“你是要带我去当逃兵?”里边很多台词都是从普通人视角出发的。主角常卫国并非军人,而是代表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个戏的前提是:假如我经历了那场战争,即如果一个普通人被置于战场,他会如何反应?
因此,他必须真实、有血有肉,不能像“开挂”的超级英雄。他会害怕,会犹豫。当然他赢了之后,也会有那种小窃喜。
在与其他战士的交流中,常卫国最终确立了“只争朝夕”的信念。就像最后一句台词,李二狗转身对常卫国说,“卫国哥,你的未来要靠你自己去拼了。”这直接点明了戏的主题:未来是拼出来的,而非等来的。
南都:作为国内首部抗美援朝题材音乐剧,有没有想到观众反响这么热烈?
樊冲:其实是有点出乎预料的,首演结束,现场哭成一片,那一刻我就知道,他们感受到了,作品的情感传递成功了。我们在剧组第一次联排时,演员失控,整个哭成一排,唱《我的祖国》的时候,爷爷说完那个台词,说到一半所有的人往前推,你就看每个人的脸上全是眼泪。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艺术的魅力,当历史与当下真诚对话,作品与内心情感相通,艺术便能产生超乎现实的力量,给予人继续前行的决心。
樊冲:我觉得广州的观众非常热情,他们热情而且有点羞涩,这次也专门排了一个特别的返场—全场大合唱《奔涌》。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文化联动和南部中心形成的过程。以前我们来这边巡演相对较少,但未来应该会看到更多元化的作品在大湾区呈现,激发观众的欣赏热情。我相信这个艺术节会持续举办,吸引更多剧目和创作者,涌现出一批优秀新作。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图:主办方及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