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区,广东如何发挥市场广阔、场景丰富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10月22日,《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新闻发布会举行。
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广东出台16条政策措施,推动支持方式从“给政策”向“给机会”迭代升级,精准引导“人工智能+制造业”供需高效对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构建“1+1+N”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
从全国来看,推动“AI+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广东既有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也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巨大。
一方面,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提供了“试验场”。
另一方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600家,构建了以华为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等为代表的全栈式产业链,一大批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迭代升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引擎”。
然而,作为新兴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深入制造业场景的过程中,时常存在“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的困境。
“新兴技术最终的落脚点是价值落地,而价值落地离不开供需精准对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表示,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怎么应用、找谁改造的核心问题,去年底,广东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依托线上技术平台和线下推广载体,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此基础上,广东将联合促进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征集发布场景需求“能力清单”和产品服务“供给清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壁垒,从“给政策”向“给机会”迭代,为供需对接提供精准指引。
为帮助企业找准智能化改造方向,广东还将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咨询诊断和“建档立卡”服务,摸清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环节的痛点堵点,分行业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推动编制数智化改造指南,为企业部署工业模型和智能体提供科学参考。
在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具身智能训练场成为推动技术跃迁的关键基础设施。曲晓杰介绍,广东正构建“1+1+N”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即建设1个主训练场和管理中心、1个具身智能示范区、N个细分领域训练场,有序开放真实应用场景,促进数据流通与标准统一,为具身智能模型的研发与验证提供支撑,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工程应用。
针对技术落地系统性不足、优势领域带动作用待强化等问题,广东聚焦“前沿引领与优势强化”,加快建设智能体领域创新中心和智能终端领域创新中心。前者依托广州、深圳的前沿技术优势,开展智能体核心技术攻关与场景探索;后者立足东莞等地智能终端制造基础,强化产业链协同与高端升级。
今年8月,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消费领域移动终端方向)落地广东。下一步,广东将强化省市协同,推动东莞、深圳等地加快建设中试基地,支持终端行业全链条人工智能应用,并争取更多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落地建设。
连续布局5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
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广东持续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介绍2018年以来,广东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连续布局5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围绕提升智能制造、质量检测、感知协同、分布式计算等领域智能化水平布局一批攻关任务,并取得多点突破。”
比如,由越疆科技牵头研制的多模态智能体自主学习与仿真平台,实现工业机器人复杂装配的虚实融合迁移与自适应操作,已在比亚迪、奥普特等企业开展柔性装配线示范应用。
创新载体是技术攻关的“加速器”,也是产业生态培育的“孵化器”。李迪云介绍,目前,全省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拥有各类省级平台近200家,以及190多家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随着鹏城国家实验室建设“鹏城云脑Ⅲ”,加快推动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支撑6G超宽带通信、AI算力生态等国家战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建设AI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美的集团建设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重载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一批平台顺利落地,有效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工程技能型人才落户广东。
工业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是算网融合发展服务的主要场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算网融合的“骨架”,更是制造业数智化改造的“数字动脉”。当前,广东已搭建起全国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李庆坤介绍,截至2025年8月,累计建成5G基站43.1万个,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实现“乡乡通千兆,村村通5G”。他透露,广东还将实施“粤启万兆 百区齐发”行动,计划今年内打造100个万兆光网项目,其中工厂场景项目数量超1/3。
为了让制造业企业“算力用得上、用得起”,广东还在持续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在网络建设方面,广东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400G全光运力网络,实现“韶关市内1ms、湾区3ms、全省6ms”超低时延圈目标;在算力服务方面,前海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接入算力资源池18个,汇聚算力规模超14000P,提供算力调度、算力交易、算力应用、算力安全等功能服务。
将研究制定智能算力应用普惠补贴政策
全力推动“AI+制造业”深度融合,广东正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系统性布局,加速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生态体系。
省财政厅副厅长琳琳介绍,2025年年初预算安排“制造业当家”资金262亿元,通过支持制造业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自2018年启动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来,省财政已累计投入约15亿元,其中2025年预算安排1.32亿元,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实施;合计安排3家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21.96亿元,支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攻关和科研平台建设。
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琳琳表示,2025—2027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韶关市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更加高效可及的算力服务,下一步还将配合省政务和数据局研究制定智能算力应用普惠补贴政策。
近年来,国有企业深入开展了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省国资委二级巡视员吕宁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属国资国企推进实施制造业投资五年倍增计划,其中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制定拓展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方案,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投资超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在赋能载体平台方面,广晟控股集团牵头的广东省具身智能训练场,场地建设、场景搭建、生态构建等工作稳步推进;恒健控股公司牵头的广东省先进装备(设备)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明确了14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攻关方向;广新控股集团牵头的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AI赋能平台启动建设。
如今,广东省属国资国企已形成了包括广东省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性产业促进发展基金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基金群,累计认缴规模约700亿元,投资项目52个。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