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大坪镇的张氏祠堂里,挤满了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人,他们说着英语、普通话、客家话,肤色各异,但动作统一:从长者手中接过氤氲的香,虔诚地朝祖先拜三拜,一句“我们回来了”,令在场的人动容。
8月29日至9月1日,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张芳霞率领由47位家人组成的寻根访问团,从东帝汶、澳大利亚等地出发齐聚梅州,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根访问之旅,重拾故土记忆,共叙血脉深情。
张芳霞带着家人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
张芳霞带着家人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
“此次回乡探亲我们准备了一年多,我希望带后辈回来认认门,让他们知道回家的路,与故乡的亲戚朋友交流,叙叙乡情。”张芳霞说,她还特意回去父亲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去看看,重走父亲走过的路,意义非凡。
祠堂祭拜话乡情
带年轻人回乡找回家路
8月30日早上7时多,张芳霞一大家人身穿红色的上衣齐刷刷地出现在酒店大堂,短暂的集合完毕后,他们坐上一辆大巴,汽车开往梅县区大坪镇,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黄泥塘村的张氏宗祠。
“我的祖父20岁从松口出发下南洋到了东帝汶,他靠做生意为生,还懂一点客家的中草药制药,他用这个知识帮人治病。”张芳霞说,祖父老了以后落叶归根回到了梅县,他们此次也准备去看望祖父,他的墓地就在村里。
看着路两边青葱的山峦,张芳霞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离故乡的距离更近了。当大巴车稳稳停下,张芳霞的家人依次下车,他们需要步行一小段路才能到达祠堂,此时,远处已经响起了鞭炮声,喧嚣的人声越来越近,仿佛过年一般热闹。
当张芳霞搀扶80多岁的母亲走到祠堂门口时,亲戚围了过来,拉着她们的手亲切地问候。
当张芳霞搀扶80多岁的母亲走到祠堂门口时,亲戚围了过来,拉着她们的手亲切地问候。
当张芳霞搀扶着80多岁的母亲走到祠堂门口时,亲戚围了过来,拉着她们的手亲切地问候:“阿霞,我30多年没有见你母亲了,记得上次还是上世纪90年代。”“伯母啊,身体还这么硬朗!”“以后多回家看看,家乡如今变化可大了……”
红色的遮阳棚下,红色的灯笼随风轻轻摇曳,身穿红色衣服的张氏族人与家乡的亲戚热络地聊着,年轻人则在围龙屋里四处转悠,国外长大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用不太娴熟的客家话腼腆又礼貌地和族人交流着,或许这一刻他们才领悟到长辈坚持教他们讲客家话的真正用意,对于张家人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走进祠堂,张芳霞和40多位家人遵循客家传统祭祖仪式,献上祭品、焚香鞠躬,祭拜祖先。在袅袅香烟中,他们听着本地亲戚讲述家族的历史与先辈的故事,让年轻一代深刻感受到了客家文化中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他们铭记家族根源,传承客家精神。
张芳霞和40多位家人遵循客家传统祭祖仪式祭拜祖先。陈萍 摄
张芳霞和40多位家人遵循客家传统祭祖仪式祭拜祖先。陈萍 摄
在祠堂祭拜后,张芳霞马不停蹄地带着年轻人上山祭拜祖父,“一定要去的,要这帮年轻人认认路,让他们知道祖先在哪里,这个非常重要,没有祖父,也就没有我们这些人。”
身材娇小的张芳霞平日里喜欢穿厚底鞋,为了更好地爬山,她坐在路边换上了舒适的跑鞋,穿上跑鞋后的她三两步就冲到了年轻人的前面,一边给他们讲祖父的故事,一边叮嘱他们以后要常回家看看。
此次和张芳霞一起回来的还有她的兄弟姐妹,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子女回来,他们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对家乡的认知仅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今天终于亲临现场了,他们纷纷表示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来梅州,这里的风景很美,能够回到祖先以前生活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
据悉,为了组织这次庞大的寻亲团,张芳霞的弟弟张山祥、张明祥与这里的亲人张标祥等人策划了一年多,一家一家去问大家的时间,定行程、买机票,最终才得以成行。
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60多岁的张标祥提前好几天从惠州赶回来,在祠堂搞卫生、挂灯笼、贴对联、订酒席等,“这是我们张家的大事、喜事!必须搞好来!”
中午的聚餐里,张家人围坐桌前,酒杯碰在一起的声响里,藏着几十年没说出口的牵挂,没人再提回家路上的辗转,只把菜一次次往远道而来的亲人碗里夹。祠堂上的烛火摇曳,像是在等更多没说尽的家常,也在等下一次相聚。
张芳霞和家人在祠堂合影留念。
张芳霞和家人在祠堂合影留念。
探父校承文脉
海外深耕守护文化根脉
从山上下来,张芳霞又马不停蹄地跟兄弟姐妹去了大坪镇程风中学,那是她父亲曾就读的学校,如今她也致力于东帝汶的中华文化传播,她想重走父亲走过的路,给自己一些灵感。
“父亲出生在东帝汶,但祖父送他回来这里上了几年学,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忘本,要学好中华文化,来父亲学校看看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张芳霞说。
在程风中学,副校长彭德彰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建校历史和校名由来,“原来这所学校就是张氏族人的私塾,后来演变成了一所中学,‘程水之源,孕育民风’,程风中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当地乡亲的情感寄托。”
在程风中学,副校长彭德彰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建校历史和校名由来。陈萍 摄
在程风中学,副校长彭德彰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建校历史和校名由来。陈萍 摄
在校园的建校芳名碑前,张芳霞和兄弟姐妹仔细辨认着家族长辈的名字,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思绪万千。张芳霞感慨地说,其父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此次专程来到父亲的母校,站在这片承载着父辈青春与梦想的土地上,亲身感受这里古朴的文脉,圆了她多年的心愿。
在程风中学建校芳名碑前,张芳霞和兄弟姐妹仔细辨认着家族长辈的名字。
在程风中学建校芳名碑前,张芳霞和兄弟姐妹仔细辨认着家族长辈的名字。
据悉,东帝汶华文教育事业历经百年,历史悠久,但饱经磨难,已停了半个世纪 ,现今在东帝汶中华总商会的努力推动下,逐步恢复建设帝力中华学校。“我们的中文语言班已连续开办三期,但学生数量呈递减趋势,可能是跟我们的课程吸引力不足有关,我们希望来这里能借鉴好的经验、请到好的老师,把中文教育启动起来,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步。”
张芳霞的姐姐张芬霞曾是前任东帝汶驻华大使,她也积极参与中华文化在东帝汶的传播。对于课程设置,他们计划加入客家山歌、舞狮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此外,学校还计划依托现有场地翻新教室,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筹备增设班级。
随着中文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当地华人对中文教育充满期待。“很多人其实很想学习中文,相信未来通过优化课程、充实师资,学校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让中华文化在东帝汶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张芬霞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据悉,东帝汶华侨华人是连接中国与东帝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东帝汶中华总商会在团结侨社、维护侨胞福祉、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帝汶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2年,是该国第一个华侨华人社团,也是东帝汶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社团。东帝汶的华人大约有2万—3万人,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的粤港澳地区。
■相关
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张芳霞:
以热忱与智慧点亮跨国交流路
张芳霞是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兼任东帝汶国家工商会副会长。对张芳霞而言,这两个职位绝非简单的头衔,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平日,她在商会办公室里,经常要接听来自不同国家的电话,她熟练切换葡语、英语、印尼语以及华语(包括客家话与普通话),与全球商界人士沟通协商,为东帝汶中华总商会积极对接资源、引进先进经验。
时间回到张芳霞青年的时候,他们因为社会动荡,举家迁往澳大利亚生活。2002年,张芳霞的丈夫返回东帝汶重振事业并成为经济部长,她亦跟随丈夫回到东帝汶继续做生意,开餐厅、从事进口业务,以及从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2019年,上海世博会,张芳霞带领东帝汶参展团队四处奔走。在东帝汶展馆内,浓郁的咖啡香气四处弥漫,精美的手工艺品尽显巧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张芳霞用流利的外语,向各国游客介绍这些东帝汶特色产品,助力东帝汶商品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通道。随着订单陆续到来,当地工厂开始忙碌运转,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前不久,张芳霞被东帝汶政府授予特别优秀贡献奖,这一荣誉是东帝汶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最高认可。与此同时,跨越重洋而来的“华人楷模·2024年杰出女性楷模荣誉”,同样是对她贡献的高度赞扬。
在东帝汶中华总商会发起的慈善捐赠、公益义诊活动现场,总是人头攒动。此外,张芳霞还全力推动华文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促成中华学校的赎回,守护着华裔群体的文化根基,为当地侨胞构建起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
“张芳霞的经历,是一部用奋斗书写的传奇。她站在东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既心怀对故土的牵挂,又全力助力东帝汶发展。多年来,她以时光为笔,在两国交流的画卷上写下精彩篇章,也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逐梦想、奋勇前行。”东帝汶中华总商会顾问、南康籍东帝汶侨领林福说。
■链接
梅县区程风中学
学校简介
程风中学坐落于梅县区大坪镇风光秀丽的东岩山下,创办于1946年春,创办前身是大坪张氏私塾学校,创校乡亲以“程水之源、孕育文风”而取名“程风中学”,创校初期招生60多人,分甲乙两个班,至今已有80年历史。历史悠久的程风中学,因其良好的育人环境,办学效益显著,而闻名远乡近邻。
程风中学创办于1946年春,前身是大坪张氏私塾学校。
程风中学创办于1946年春,前身是大坪张氏私塾学校。
2011年,大坪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是程风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迁移了村道、启用了新校门、实现了封闭管理、完善了教育教学设施、修建了“书卷式”文化墙等,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每年升高中入市重点线率近20%,教学质量稳居农村学校前茅。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梅州市文明校园、梅州市安全文明校园、梅县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梅县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图:记者 陈萍
通讯员 苏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