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丰收季。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高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图景。
作为全省首个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命名的改革创新实验区,高州勇探新路,以交通为依托、农业为基、文化为纽带、旅游为形态,探索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9月26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

成为“路衍经济”新典范
下车喝一杯荔枝特调咖啡,选购几样地道的茂名手信,在非遗文化展厅驻足流连,于岭南园林中漫步赏景……在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发挥服务区天然流量窗口作用,让高速旅途从容“慢下来”,将传统服务区的瞬时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力,释放出“路衍经济”新活力。
所谓“路衍经济”,是依托公路网络天然的连接能力,对沿线经济要素进行集聚与扩散所衍生出的新业态。柏桥服务区打破“加油+休憩”的传统服务区定位,通过物理空间与业态功能的双重创新,转化为激活区域发展的“微型枢纽”。
作为广东省首个以荔枝为主题的开放式服务区,其创新之处可见可感:省内首创的ETC连接通道,让服务区与地方路网无缝对接;长达660米的景观天桥宛若荔枝枝蔓,“牵起”国家4A级景区,“搂住”千年古荔园,实现了“快旅”与“慢游”的有机统一。
这一转变背后是地方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高州按照“大景区”的思路,将服务区视为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其从功能单一的“节点”向复合多元的“枢纽”跃升。
在这里,建筑本身即是风景:西区服务楼“破壳荔果”招揽八方来客,岭南园林风格的裙楼与瀑布流水相映成趣,茂名荔枝、非遗展示、科技产品被引入商业空间,让“过路客”心甘情愿成为“消费客”。
此外,服务区与中国荔枝博览馆、产业大会会址等周边核心资源紧密联动,并串联根子、分界、泗水三镇,畅通了村与村、果园与销售点、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通路网,激发出农交文旅商之间的价值共振。今年荔枝季,柏桥服务区带动销售荔枝超21万斤。
自开通运营以来,服务区周边已累计吸引总车流量72.7万车次,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周边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呈现人气旺、消费热、活力足的蓬勃景象。
柏桥服务区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美荔天地”。近日,《茂名:美荔天地“交农文旅商”融合促消费》案例入选2025年广东省文旅促消费优秀典范。
包茂高速上的柏桥服务区,业态边界被不断打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交汇流转,最终溢出至广阔乡野,带来勃勃生机。

“玩”出共富新花样
包茂高速上,“荔枝之花”点亮高速上的荔乡共富梦,一条条生产路、生活路、旅游路向四方延伸。作为全省农业第一县,农业农村是高州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最大舞台。
高州因地制宜,狠抓县镇“5+27”条乡村振兴带建设,重点培育土特产、微工厂、农文旅、墟经济、夜经济和庭院经济六种新业态。广阔乡村,业态的边界被打破,流量在业态间自然流转,价值在融合中持续倍增。
在泗水镇滩底村,全国首个“三农”微短剧基地已吸引150个剧组前来踩点拍摄,超过30万游客慕名而至,为村集体带来年增收约50万元,并通过内容创作、拍摄制作、IP运营等全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让庭院经济、短剧经济从概念变为现实。
在分界镇储良杏花村,强村公司牵头探路乡村研学,1.2万城里娃走进乡村,体验自然科学、农事运动的奥妙和乐趣,2024 年便开展了超过 50 期研学课程,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增收。
在根子镇柏桥村,办研学、搞餐饮、出文创、推荔枝定制,十多种业态齐头并进,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高州把万千“微动力源”汇聚成强大合力,走出一条以多元融合为特征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交为要,推进路网整体规划建设,完善连通村与村之间、果园与销售点之间、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路网,将镇村及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实现联动发展。
以农为基,当地通过品种改良、产业园建设、加工升级与电商拓展,夯实产业根基,让荔枝冰淇淋、荔小吉等产品从“土特产”成长为“大产业”。
以文为魂,突出荔乡风貌,讲好荔枝故事,开发高凉菜系,为乡村注入文化魅力。
以旅为媒,依季节策划荔枝节、赛事嘉年华,拓展旅游线路,持续吸引客流。
以商为本,结合建设荔博园、龙眼坊、农家院等节点,发展民宿与夜经济,打造综合消费场景。
此外,持续开展的“村K”“村BA”、农业研学等活动,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让高州镇村人气火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的精神头更足了。
从柏桥服务区出发,一条高速公路唤醒一片山水,一个服务区带动一方振兴。
这条“美荔”之路证明,当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本土文化、新兴消费深度绑定,乡村振兴便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澎湃动力。

高州上新两大户外颁证点
“婚旅融合”发展浪漫经济
在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颁证仪式为荔乡添上一抹浪漫色彩。8月29日,“爱在七夕、相会柏桥”活动在此举行,岭南凤凰园凤凰主题颁证点与柏桥服务区荔枝主题颁证点同步揭牌,为高州“婚旅融合”发展浪漫经济打开新场景。
这两年,高州按照“大景区”思维,系统打造柏桥荔博园,柏桥服务区与周边的柏桥荔博园、古荔园、荔枝驿站等资源串珠成链,形成集“学习区、产业区、服务区”于一体的区域旅游中心。
坐落于荔博园内的根子婚姻登记处,不仅提供从婚检、登记到婚纱摄影、喜宴定制的“一站式”服务,更与毗邻的甜蜜蜜酒店、荔枝主题景观形成联动,让新人在万亩荔林的见证下完成人生大事。去年七夕,已有新人率先体验了这一融合服务,收获满满仪式感。
高州发展“甜蜜事业”的底气,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到冯冼联姻促进民族融合的佳话,荔枝在茂名早已超越水果本身,成为爱情的文化符号。“520·我爱荔”集体婚礼、同心林植树等活动,将荔枝文化与情感表达巧妙结合,为婚庆产业注入独特的地域魅力。
硬件支撑是“婚旅融合”的另一大优势。横跨根子、分界、泗水三镇的柏桥荔博园,整合了红色文化、古荔贡园、自然景观等资源,配套建设婚纱摄影基地、房车营地、非遗工坊等设施。
作为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之一,“甜美果海”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为民宿、餐饮、文创等业态带来蓬勃生机。
从婚姻登记处到颁证点,从荔枝花束到主题婚宴,高州正以“软文化+硬设施”双轮驱动,推动婚庆与文旅深度耦合。
在柏桥服务区、岭南凤凰园凤凰主题颁证点等的加持下,这份“甜蜜事业”不仅延展了荔枝产业链,更探索出“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浪漫动能。

荔枝精细化定制重构产销链条
在荔枝之乡高州,一颗颗红艳的荔枝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从“论斤称卖”到“按树定制”的跨越。近年来,高州创新推出“高州荔枝定制平台”,以“互联网+农业”模式重构荔枝产销链条,推动荔农从“靠天吃饭”走向“订单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以前卖荔枝只能靠天吃饭,价格波动大,收入不稳定。”当地荔农道出曾经的忧虑。为破解这一难题,高州打造线上定制平台,整合种植、采摘、包装、物流全产业链资源。
消费者可提前认购荔枝树,实时查看果树生长情况,甚至参与采摘体验,实现从“果园到舌尖”的一站式服务。目前,根子、平山等14个镇的龙头企业已入驻平台,国企广东果乡民旅公司、强村公司美荔农业等代表企业完成链接,初步形成“线上荔枝商城”的集聚效应。
品质是定制模式的基石。高州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市场监管、水果产业协会等部门,制定严格的荔枝质量标准,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建立绿色防控体系,保障荔枝从开花到结果全程可控。在物流环节,该市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与顺丰、京东等企业合作构建覆盖全国的配送网络,将冷链覆盖率提升至85%,实现48小时鲜达全国。同时,随着广药王老吉生产基地的投产,荔枝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加工量达10万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今年5月10日,2025高州荔枝产销对接大会暨高州荔枝定制活动发布了2025年高州荔枝产业情况、十大给“荔”政策、采购指南和荔枝龙眼质量分级标准,并达成系列产销签约。现场“2025高州荔枝定制”微信小程序二维码随处可见,采购商和游客只需轻松一扫,即可认养专属荔枝树,体验“荔枝树主人”的乐趣。
从2022年起,高州已逐步探索出定制荔枝树、荔枝卡、高端年份荔和供应链龙头企业定制等多元销售新模式,实现从“卖荔枝”到“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型升级。今年定制平台整合了根子贡园、平山镇、分界镇等10个荔枝主产区的优质资源,推出差异化定制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高州荔枝定制模式不仅为荔农打开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推动整个产业向精细化、品牌化升级。从产区到社区、从果园到家庭的直连模式,正成为农产品数字营销的创新样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深度耦合,荔乡气象新
行走在高州的乡村与公路之间,最深的感触是“边界”的消失。服务区不再只是旅途驿站,而是变身“荔枝会客厅”;荔枝不再只是水果,而是可定制、可体验的情感载体;村庄不再只是生产空间,而是微短剧片场、研学课堂、婚庆胜地。
在柏桥服务区,岭南园林与现代商业共生,游客捧着荔枝咖啡在天桥上看荔海如潮。这座被网友称为“美荔天地”的服务区,用ETC通道和景观天桥,打破了高速公路对区域的割裂,反而成为连接城乡的“黏合剂”。其开通以来带动周边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这不是简单的服务区营收,而是“路衍经济”激活区域价值的生动体现。
更深刻的融合发生在乡村肌理中。在滩底村,村民家的院子成了微短剧取景地,“以前种荔枝,现在还能‘种’剧情”。研学团队、婚纱摄影、定制果园……多元业态正重塑着乡村的价值链。高州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以“5+27”条乡村振兴带为脉络,让土特产、墟市、庭院等传统要素在与文旅、电商、数字技术的嫁接中重生。
尤其令人触动的是,这里的融合始终有“人”的温度。根子镇的婚姻登记处设在荔博园内,新人领证可闻荔香、可观荔海;柏桥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这种融合不仅是产业叠加,更是对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
乡村振兴并非推倒重来,而是通过“交农文旅商”的深度耦合,让传统资源焕发新价值。当一条路能唤醒一片山水,一个平台能重构一条产业链,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持久的动能,荔乡气象一新。
撰文:叶洁 通讯员 梁环 黄国韬 杨伟键 郭荣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