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东莞工作的韶关新丰籍市民若要办理社保转移业务,需专程返回新丰提交材料,往返奔波,耗时费力。如今,这一局面已被彻底改变——他们可直接在东莞东城政务服务中心“跨域通办”专窗提交申请,借助标准化的物料流转与审核对接机制,仅需3个工作日,业务即可办结。近日,东莞东城、大朗分别与韶关新丰、乐昌签订“跨域通办”合作协议,为群众异地办事带来更多便利。
与此同时,南都记者从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东莞已与31个城市达成合作,实现近7000项“跨域通办”事项在莞可办。
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新增两城合作
6月19日上午,东莞东城政务服务中心与韶关市新丰县行政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双方依托广东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异地代收代办 + 指引导办”模式,构建“申请材料异地收取、审批流程线上流转、办理结果双向邮寄”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首批推出172项高频服务事项,覆盖企业设立、医保报销等民生领域。
新丰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将借助东莞数字化政务优势,拓展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应用场景,实现“就近办理,只跑一次”。
同日,东莞大朗与韶关乐昌两地政务中心也签订协议,明确“标准统一、相互授权、协同联动”原则,提供“跨域通办”服务。目前,大朗可异地办理156项乐昌事项,乐昌可办理182项大朗事项,合计338项,覆盖多个重点领域。双方均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域通办”专窗,配齐设施设备与人员,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事宜。
“跨域通办”朋友圈扩至31城
2020年9月,国家和省印发“跨省通办”文件后,东莞迅速部署,10天内将“不见面审批”系统升级为“跨省通办”服务系统,下单地址扩展至全国,当月,东莞与武汉通过自助终端实现“跨省通办”,首批上线79项武汉事项和41项东莞事项,为全国首个自助终端“跨省通办”案例,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提供了新模式。而今,东莞市推动“莞家政务”自助终端与多地自助服务平台对接,上线超700项便民服务,2024年产生跨域通办业务量近2.7万宗。
东莞首个"跨域通办"的合作城市是深圳,2020年10月30日,东莞与深圳签署“深莞通办”窗口收件委托协议,揭牌松山湖“深莞通办试点单位”,通过三种模式实现首批深圳302项、东莞33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城办理。
近年来,“深莞通办”也得到快速发展,2024年3月15日,深莞两市政数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依托“i深圳”“i东莞”平台打造“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汇聚近70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个APP办两地事,自上线以来访问量近10万人次。
南都记者从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获悉,东莞市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建设“跨域通办”专栏,已与31个城市达成合作,近7000项“跨域通办”事项在莞可办。同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中国邮政物料流转系统建成不见面审批系统,800余项东莞事项支持全国自助下单、异地办件,2024年产生跨域通办业务量258宗。
期间,东莞“跨域通办”也创下多个“全国首个”。除了全国首个自助终端“跨省通办”案例,东莞在全国率先推出港资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服务。香港居民无需出港,通过“粤商通”APP即可申请在莞设立企业,实现指尖办开办企业,极大提升了港人在莞创新创业的便利度。
此外,东莞大朗与江西赣州宁都县行政审批局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创新采用“跨域视频办”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政务服务资源由线下实体窗口延伸至线上视频窗口,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的跑动成本和沟通成本,这也是“跨省通办”的创新模式。
从 “跨城” 到 “跨省”,东莞通过数字化政务手段,推动高频事项 “一网通办、一机通办、一窗通办”。随着 “跨域通办” 版图持续扩大,企业群众办事成本大幅降低,区域协同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