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充电桩”撬动“大民生”——鹤龙街以智慧化管理破解电动自行车安全难题

作者 陈奕龙 2025-07-02 20:31

在城市治理的宏大图景中,那些牵动千家万户的细微民生问题,往往最能检验基层的治理成色。当前,“充电难、停放乱、隐患多”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困局,已成为困扰城市安全与便利的新课题。

直面挑战,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以广州设计之都东片区为试点,创新推动智慧充电桩建设。通过系统化治理、智慧化赋能、长效化机制的综合施策,并将经验向辖区内9个城中村社区推广,鹤龙街正探索一条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治理新路径,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

从“痛点”到“通点”:以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电动自行车的治理困境,本质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失衡的缩影。据统计,广州设计之都周边日均停放量高达2.3万台电动自行车,大量挤占公共空间,而正规充电设施稀缺且管理不足。城中村情况更甚:车辆堆积内巷,“飞线充电”“入屋充电”等乱象频生,散乱设备缺乏安全保障,宛如城市“隐形炸弹”。这背后,是居民对经济便捷出行方式的刚需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管理手段单一的深刻矛盾。

面对这一复杂难题,鹤龙街摒弃“一刀切”的简单禁止,以系统思维构建“疏堵结合”方案。在街党工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多次深入调研后提出“充满电再回家”的思路,鼓励上班停放时同步充电。街道明确“安全、美观、有序”的规划建设标准,作为根治乱象的主线。

目前,广州设计之都周边已建成超千个充电端口,覆盖思城大厦、高芯设计大厦、云创谷、国际设计大厦南塔等区域,极大缓解了“充电难”问题。智能化、安全化的设计更赢得居民点赞。这一源自实际需求的系统性解法,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满意度,成功将治理“堵点”转化为民生“通点”,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力量。

从“人防”到“智防”:“安全、美观、有序”三管齐下

安全是民生的底线,也是治理的核心关切。新充电桩配备了智慧安防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站点资源与充电数据,自动识别风险并生成消防预警工单。其智能过热断电功能,能在内部或前端温度达80℃时即刻断电并通知用户。同时,街道建立起高效的最小应急响应圈——一旦触发预警,微型消防站人员、责任区物业及平台运营商将迅速联动处置,形成闭环。此外,充电企业与银行合作提供多重保险保障(产品责任险2000万元,公共责任险300万元),用户支付0.09元/小时即可享受安心充电,广受欢迎。

智慧充电桩摒弃传统弊端,在注重安全之余,还以其和谐美观的设计成为城市风景的亮丽点缀。主干道的挂式花箱搭配立柱充电桩,不占地面空间,为街道增添绿意;次干道的落地式花箱与环境融合,兼具美观与实用;支路上,正在推进建设的储能光伏充电棚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能遮阳避雨。

管理协同方面,“门前三包”责任制与街道执法队形成合力。街道规范布局运营,对接消防站与网格员保障站点安全;物业动态配置人员处理告警信息,双方信息共享,实现有序管理。这种技术与人文结合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安全能级,更重塑了居民的出行安全感。据悉,鹤龙街充电桩创新实践已被多地学习借鉴,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佛山市多地询问经验做法,广州市内天河区员村、冼村等街道已组织实地考察学习。

从“管理”到“治理”:“政企民”共建共享构建长效机制

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跳出“整治—反弹”的循环。鹤龙街的创新实践表明,唯有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能实现治理效能的长效化。

目前,鹤龙街创新性地推行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智慧充电桩建设完成后,由责任区楼宇的物业与街道执法配合管理。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共同解决充电与安全问题。街道建立管理体系,规范布局与运营,对接消防站与网格员确保隐患快速处理,提供视频监控保障站点安全。责任区的楼宇物业负责“门前三包”,物业动态配置值班人员,及时接收并处理告警信息,并配合街道开展安全培训与消防演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这一机制通过政企协同、智慧监管的方式,既提升了管理效能,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用户评价系统,实时收集居民使用反馈,形成“发现问题-优化服务-再反馈”的良性循环。

深层次看,此举打破了“政府管理—群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当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治理效果才能历久弥新。正如一位居民的感言:“现在充电不仅方便,更让我们感受到街道实实在在为居民着想。”这份认同感,是治理实效最有力的注脚。

鹤龙街的电动自行车治理实践,看似解决的是一个具体民生难题,却深刻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变革逻辑——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交融,政府主导与居民参与互动,“人民城市”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当前,试点经验正逐步向9个城中村社区推广。鹤龙街道的创新生动诠释:新时代城市治理,既需改造硬件的“力度”,也需关怀民生的“温度”;既要解决问题的“速度”,更要建立长效的“深度”。归根结底,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在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鹤龙街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化解了民生痛点,更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鹤龙经验”。

来源: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道办事处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