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喜园里觅贤踪
位于连州中学内的燕喜文化园,也称燕喜园,建于唐代广德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它原为岭南名胜海阳湖畔的一座园林,园内亭台楼阁、林木繁茂、奇石嵯峨、涧曲泉甘。
自古以来,刘禹锡、韩愈、周敦颐、张浚等不少历代贤人在此筑亭刻碑、咏诗作文,留下贤踪迹迹。走进燕喜园,你就能领略灿烂的燕喜文化,就能走进连州历史文化画卷忆古抚今,令人骄傲,让人沉思。
韩愈作记燕喜亭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吏部员外郎王仲舒被贬连州任司户参军,留恋山水,常常在海阳湖畔游玩,为避风雨,便请工匠在湖畔建一亭子,亭子坐东向西,四角飞檐,蔚为美观。
不日,王邀时被贬为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来连州一聚,请燕喜山上北山寺佛人景常、元慧作陪,同游燕喜园,在亭子休憩,咏诗作乐,尽兴之余,王便请韩愈为这座亭子命名作记,韩愈取《诗经》中“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将亭子命名为“燕喜亭”,并写下名篇《燕喜亭记》,文曰:“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吾州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燕喜亭从此盛名天下,历久不衰,历代文人畅游此亭,吟诗作文,贤踪迹迹。
韩愈命名的燕喜亭。黄津 摄
韩愈命名的燕喜亭。黄津 摄
韩愈之外孙、唐皇室后裔李貺,南宋宰相张浚,张浚之子、学者张栻,明刑部主事张瑄,明刑部郎中游朴等历代名人均为燕喜亭作过诗文,其中游朴诗句“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广为流传。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貺奉诏来连,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重修燕喜亭,并作《燕喜亭后记》。据记载,燕喜亭于唐、宋、明、清朝代均做过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建筑。
燕喜亭在《中国楼阁亭台》一书中被列为中国名亭之一。
情系连州刘禹锡
唐代诗豪刘禹锡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连州任刺史,心情不悦,而连州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民风感染了他,让他烦躁的心情趋于平静,他对社稷百姓心怀厚爱,立志要在连州干一番事业。
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中写道:“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於壁端,宰臣王晄、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禺载於歌谣……余不佞,从群公之後。”刘禹锡以文铭志,表明自己要以四位贤吏为榜样,要有所作为,做一名清官。
他躬身农耕,体恤民情。编写医书《传言方》,救治百姓,写下《莫徭歌》《蛮子歌》《插秧歌》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刘禹锡兴学重教,大兴文风,带动连州文化走向兴盛,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刘景的儿子刘瞻亦高中进士,后成为宰相。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文人贤者闻名于世,其中孟宾于还被盛誉“诗价满江南”。据统计,唐代广东登第者38人,连州占8人;北宋年间,广东藉进士189人,其中广州29人,韶州27人,连州46人。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公孙三代相继登第的,为连州在广东科举场上赢得“科第甲通省”之美誉。
在连州期间,刘禹锡闲暇结伴邀友,观光揽景,海阳湖和燕喜山是他常去的地方,见美丽的海阳湖和湖畔的燕喜园的亭台楼阁坍塌破旧,决定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拓宽湖面,修缮亭台楼阁,新建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历经几月,使之焕然一新。
刘禹锡命名“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玄揽亭、裴溪、飞练瀑、蒙池、月窟、棼丝瀑、双溪”为海阳湖十景,并为每一景作一诗,合称为《海阳十咏》。吏隐亭建在燕喜山上,是刘禹锡最为钟爱精致的亭子,飞檐高翘,八角玲珑,朱柱绿瓦,雅致脱俗,刘禹锡常与文人骚客在此亭小饮咏诗,在他写的《吏隐亭述》和《吏隐亭》均有记载。
刘禹锡在连州任职四年半,为连州做了不少好事,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积极乐观、淡泊名利,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连州地僻路远,或许在他内心,连州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陋室”,作伴同游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享受的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逸。
刘禹锡在连州期间,著作颇丰,共写下诗歌73首,散文25篇。连州山水之美,让他发出“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之叹,而尽兴之余,一份乡愁又在他心头涌现,诗曰:“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刘禹锡《吏隐亭》)。后人为感怀刘禹锡为连州所作贡献,建“十咏亭”以作纪念。
吏隐亭。黄津 摄
吏隐亭。黄津 摄
2011年前,连州在燕喜园内建成刘禹锡纪念馆。纪念馆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以艺术手法展现刘禹锡对连州的炙热情怀。纪念馆前,雕塑大师潘鹤塑制的刘禹锡塑像矗立于纪念馆前,庄严而凝重。
雕塑大师潘鹤塑制的刘禹锡塑像。黄津 摄
雕塑大师潘鹤塑制的刘禹锡塑像。黄津 摄
千古石刻显贤踪
在燕喜园里的石林崖壁上,曾留下摩崖石刻近40幅,现存近28幅,石刻笔迹可考证的可追溯到唐代,多为宋、明、清年代所刻。
韩愈被贬阳山,曾写下“鸢飞鱼跃”四个传世千古的大字,以此自勉,后真迹流落民间近千年,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阳山县教谕何健从在一村民家中发现此书,将之买下,并摹刻于石碑,镶嵌于钓鱼台上。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石匠石秉章拓韩愈真迹,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
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南宋宰相张浚谪居连州十年之久,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张浚携子与友人名流同游燕喜园,题字于崖壁:“ 紫岩张浚携子游燕喜亭,阳山唐赋、陈宗諤、欧阳献可、欧阳相,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祁同游。皇绍兴己巳清明前一日浚书。”
明代著名诗人游朴吟颂韩愈之文采、连州之山水的名句“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刻在燕喜亭前右方的岩石上。清代广东学政戴熙于道光五年(1825年)书写的《燕喜亭记》碑石置放在燕喜亭内,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连州知州徐常文《勿幕亭记》由书画家杨芝泉刻于流杯亭后墙上。
此外,清代名人徐琪,纯中、元伯、刘燧叔、陈奕、朱诜均留石刻于园中。
亭台楼阁写史迹
燕喜园里茂密的丛林里,亭台楼阁,争相辉映,景色宜人。现存燕喜亭、流杯亭、吏隐亭、振鹭亭、卧龙亭、会友亭、铁城亭、十咏亭、君子亭等九座,史籍有治平十二亭、元丰十二亭、绍兴十二亭的记载,上文对燕喜亭、吏隐亭已作记述。
流杯亭原名“勿幕亭”,北宋元祐年间,连州知州徐常游燕喜园时发现一股从岩缝底下流出的泉水,谓之“天泽泉”,泉水清凉甘甜,徐遂砌井建亭,取《易·井》六卦辞“井收,勿幕”之义,将亭取名“勿幕亭”,并题写《勿幕亭记》。历代贤人在此取水煮茶、饮酒吟诗,不亦乐乎!明代正统年间,后人在亭前草坪开渠设池,小渠形似酒杯,小池俗称“流杯池”,由此,“勿幕亭”易名为“流杯亭”。
流杯亭。黄津 摄
流杯亭。黄津 摄
振鹭亭始建于北宋,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连州知州陈奕重建。亭内以天然的岩石凿刻一方中国象棋棋盘,旁刻“湖上十二亭主人镌”,棋盘两旁各凿造一张座椅,因势而造型,浑然天成,实属国内罕见;同期,陈奕在振鹭亭右方的一块形似卧龙的竖石边上建一小亭,名曰“卧龙亭”。
在振鹭亭学习的连中学子。黄津 摄
在振鹭亭学习的连中学子。黄津 摄
1938年,广州沦陷,广东国民省政府迁驻连州,省政府曾在燕喜园内的四角楼办公,燕中(今连中)校长、书画家杨芝泉趁机呈文国民政府主席吴铁城,请求重修燕喜园名胜,新建崇岳堂、慕黄堂和刘几之堂(亦称刘公祠)(崇岳堂以岳飞在连州剿匪的史实,纪念这位爱国名将;慕黄堂旨在纪念连州籍勤政为民的清官黄损及黄匪躬,而刘公祠是纪念唐代贤相连州籍人刘瞻),吴慷慨应允,以政府出资、官员捐资的方式筹得款项,建设项目得以实施。吴铁城题刻“多难兴邦”石碑,鼓励大家于国家多难之秋,莫忘家乡建设,号召大家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为铭记这一盛举,1939年,杨芝泉在燕喜牌坊旁兴建“铁城亭”。
1940年,杨芝泉修建燕喜牌坊,牌坊原是燕喜学校校门,正面中门顶上绘着杨芝泉设计的学校校徽,两旁分别是“燕”“喜”二字,中门两侧为明代著名诗人游朴诗句“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背面门顶题“引人入胜”四字,两侧书描写燕喜园的对联“天泽涌泉流入与双清寻活水,巾峰垂地脉境缘一览小群山”牌坊上字墨均为杨芝泉所书。燕喜牌坊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列为中国著名牌坊。
燕喜牌坊。黄津 摄
燕喜牌坊。黄津 摄
在燕喜园,行走一条条林中古径,你就走近了历史,抚摸一幅幅石刻,你仿佛在倾听古代贤者动人的故事,端详一座座古亭,你仿佛在与历代贤人交心对话。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邱劲松
视频制作 邱劲松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