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报道专题
农文旅融合、光伏产业、“共富车间”……随着一个个镇村项目在村头村落地落实,一幅幅生机勃发的城乡融合美景正跃然于当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景画上。
村头村位于惠城区汝湖镇东部,自列入全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培育村以来,村头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四大提升工程”,推动集体经济从年收入不足7万元跃升至30万元,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增强干事创业能力
曾经的村头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干事创业劲头不足。为此,村头村以提升组织战斗力为重点,着力实现“三大转变”。
为建强干部队伍,村头村着力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中培养骨干力量,如今46名党员中,80后、90后占比近40%,13名入党积极分子主要为村“两委”储备、本土毕业大学生。村“两委”班子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100%,平均年龄降至44岁。
为锤炼实战本领,村头村党支部成立3支党员先锋队,在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等任务中冲锋在前。全村推行“党员联户”机制,32名党员结对160户群众,累计解决农田灌溉、危房改造等民生问题近50件,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为凝聚共建合力,村头村与区住建局党支部开展“组织共建、项目共推”活动,联合攻坚村级重点项目。如今,“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村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热情日益高涨。
产业振兴,拓宽致富增收路径
产业振兴,是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村头村充分发挥沿江1800亩耕地资源优势,通过“四轮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农旅融合激活“沉睡资源”,村头村成功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蓝月湾”农文旅综合体项目,盘活380亩沿江撂荒地,建设集露营基地、研学中心、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沿江经济带。项目预计下半年运营后,可实现年增收30万元,带动1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昔日荒滩变身“聚宝盆”。
光储互补实现“一地双收”,村头村开辟“光伏+”立体经营模式,投资120万元建设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20.7万度。同时,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建设580平方米仓储中心,引进物流企业入驻,形成“棚顶发电、棚下经营”的复合收益模式,年增收14.8万元。
“共富车间”延伸产业链条,村头村通过盘活闲置房屋资源,引进制衣加工项目,设立“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富民模式,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品牌营销提升产品价值,通过村“两委”干部带头开展撂荒地整治,规模化种植特色农产品,建设现代化灌溉系统。同时,“互联网+”营销模式助力,农产品宣传视频点击量突破60万次,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屡屡脱销,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生态赋能,夯实乡村发展底色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村头村不断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全力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方面,全村创新开展“乡亲认捐+全民护绿”行动,募集公益资金,种植桂花、紫花风铃木等景观树木1000余株,构建“四季有花、常年见绿”的生态景观,并引导村民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建设美丽庭院和“四小园”。
另一方面,村头村整合各级资金资源,提升农房风貌,实现道路硬底化、路灯全覆盖,构建红色文化公园等特色节点,建成“田园拾趣·农创村头”网红打卡点,闲置撂荒地变身休闲公园,绘就“一村一品一韵”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创新治理,塑造乡村善治新样板
日前,村头村获评“省级基层治理示范村”,这背后,是村头村创新村民理事会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34”治理体系。
“1”是构建一套三级理事网络。村头村建立“1+5”理事会架构(1个乡村振兴理事会+5个村民小组理事会),吸纳126名乡亲、老党员等骨干力量参与。在红色文化公园建设中,通过理事会协调,20户村民无偿让地3500平方米,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2”是建立两项创新机制。村头村设立议事制度,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同步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提升村民参与率。
“3”是实现三个显著转变。治理方式从“干部说了算”变为“大家商量办”,村民态度从“袖手旁观”变为“主动参与”,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变为”洁净美”。通过理事会带动,全村累计拆除危旧房20余间,建成“四小园”8个,流转土地300亩发展甜玉米产业,带动集体增收3万元。
“4”是健全四项监督制度。村头村实行财务季度公开、项目全程公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乡亲捐资专项审计,确保治理在阳光下运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样板。
接下来,村头村将以更高标准推进产业融合、环境提升、治理创新,力争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典范样板。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叶耀
图片:汝湖镇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