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1980年8月26日,三颗种子同时被播撒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里。
2025年的今天,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经济特区便肩负起“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的国家使命。经济特区也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回望岁月深处,当年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机勃勃的广东特区“兄弟连”,已重整行装再出发,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初心不改
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时间回溯到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
从那时起,一系列“首创”和“第一”,如平地惊雷,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发展便开启了“倍速”模式。
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后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图源新华社
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后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图源新华社
在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聘用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工程招标;在这里,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这里,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等迈出第一步……“试验田”生机勃发,产出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持续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珠海经济特区则从“一条街道、一间粮店、一座工厂、一家饭店”起步,诞生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开办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发行中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建设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开创“科技重奖”的先河。
汕头经济特区在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抡起填平沙丘的第一锄,在这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首开全国政府机关承诺制先河,全国独创“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制度;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条例,发布全国首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
45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蝶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创新发展的一个标杆、先行示范的使命之城。
珠海城市风貌。
珠海城市风貌。
45年来,珠海经济总量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479亿元,年均增长15.9%;人均GDP17.87万元,全省仅次于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蝶变为今日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45年来,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0.79亿元,到先后在1992年、2009年、2016年、2022年分别突破1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走向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回眸广东特区“兄弟连”45年的发展历程,无数故事和豪情,都已凝结为关于改革开放创新的时代记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着别样的现实意义。
从南海边陲的“试验田”到辐射全国的“示范林”,经济特区以敢为人先的探索为火种,点燃了神州大地的改革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在汕头礐石大桥南侧,南滨公园建成开放。
在汕头礐石大桥南侧,南滨公园建成开放。
创新不止
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特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锚定创新赛道,既循着各自特色路径深耕细作,又以共同的奋进姿态突破攻坚,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高质量答卷。
从战略布局到实践落地,经济特区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始终紧扣时代脉搏。
俯瞰深圳莲花山和深圳市民中心,周围高楼林立,草木葱茏。
俯瞰深圳莲花山和深圳市民中心,周围高楼林立,草木葱茏。
新春伊始,深圳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将“20+8”产业集群2.0版本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直指“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今年4月,珠海亦召开特别的高质量发展大会,把生产性服务业列为着眼未来的关键举措,重点部署“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等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
汕头于2月份召开2025产业发展大会,在加快建设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框架下,把工业产业的增量提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强调“优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
深圳始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密度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倍,将“创新之城”的标签刻进城市基因。
珠海则坚守“生态立市、环保先行”与“高科技产业”双导向,45年沉淀下厚植科创生态,以高新技术为主的“4+3”支柱产业群,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八成,格力电器、金山办公等龙头科技企业在此崛起。
珠海市金湾艺术中心。
珠海市金湾艺术中心。
汕头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园区正式启用,汕头科学城启动规划建设,加速迈向区域“数字经济第一城”。
产业集群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深圳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4万亿元,连续3年稳居中国 “工业第一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3%;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龙头企业更是领跑全球赛道。
珠海则在“专精特新”领域持续发力,不仅依托“4+3”产业群筑牢工业根基,更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连续16届中国航展擦亮“航空名片”,“珠海一号”卫星遨游太空,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实现批量生产。
汕头以“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名片向全球投资者抛出绣球,纺织服装与玩具创意产业两个特色传统产业升级焕新,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新兴产业崛起并举——2024年经济“成绩单”中,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国家级功能区和创新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
国家级功能区和创新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
在拓展发展疆界上,各经济特区更是各展所长、齐头并进。
深圳“上天”: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去年增加值213.77亿元、同比增长26.4%,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开通航线250条,成为中国城市低空经济的领跑者。
珠海“入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总投资超1100亿元的海洋经济与海上新基建项目加速落地,全球首创“湾区伶仃号”下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投产,正奋力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让“向海而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汕头“乘风”:坐拥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全力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全球首个覆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建成投产,为海洋经济注入强劲“绿能”。
从“一张白纸”到“工业第一城”,从“一条街道”到“海洋经济强市”,从“一片滩涂”到“一座滨海新城”。45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以不同的创新路径、相同的奋斗底色,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持续突破。
使命不渝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者
从曾经的“杀出一条血路”,到如今的综合改革试点,经济特区始终处于破解中国发展道路上难题与挑战的第一线。
2020年,深圳开启了综合改革试点。5年来,深圳相继推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个人破产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为完善我国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资源——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此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率先开展跨境金融、法律事务、专业服务等制度型开放试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一区两制”科研管理体制,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
市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打卡装置前合影。
市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打卡装置前合影。
目光移向珠江口西岸,“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因澳门而兴,横琴从一张白纸起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开发建设珠海横琴新区、广东自贸试验片区,到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
如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两年多,穿梭于港珠澳大桥的港车已突破100万辆次;而经大桥口岸出入珠海的澳车,更早已突破260万辆次。
一桥飞跨连三地。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两车北上”政策的加持,让珠海毗邻港澳的窗口优势得以充分彰显。港珠澳生活圈、经济圈逐渐形成。
天沐琴台成横琴新地标。
天沐琴台成横琴新地标。
南海之滨,三江入海。1500万潮汕籍海外乡亲,织就一张连接五洲的温情网络。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乘着国家支持汕头发挥侨乡优势,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东风,汕头被赋予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在104.93平方公里临港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下,汕头将汇聚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企业,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重要目标区域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典范,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汕头小公园吸引游客如潮。
汕头小公园吸引游客如潮。
以“改革者”起家,吃“改革饭”长大。透过经济特区这扇窗口,人们不仅领略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万般风景,更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2020年,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山高水长,东风浩荡。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特区的亲切关怀厚重如山,对经济特区发展的厚爱支持重若千钧。
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特区必将再次肩负起历史使命,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奋发图强的志气、再创新局的锐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写:崔璨 梁涵 蔡沚彦 徐烜和
策划:何勇荣 罗莎 毕式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