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强村,让茂名“新农人”当乡村振兴主角
借助短视频平台推介家乡特产,让深山好物走向全国。今年荔枝季,茂名高州市大井镇“90后”视频创作者黄嫩妃,用4年时间累积600多段素材,将二次元“谷子”文化注入家乡荔枝产业,成功引发“次元破壁”的连锁反应,为爷爷卖出了2000斤荔枝。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经济的双重推动下,目前国内“三农”电商发展迅猛,农特产品对电商营销的需求也快速增长,“网络强村”建设至关重要。8月6日下午,网络强村赋能“百千万工程”——网启茂名乡村新活力主题活动在茂名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举行。活动现场,大湾区网络名人以及茂名乡村振兴示范村代表开展结对联建,通过专业力量,培养新农人,打造农村新业态,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
“网络强村”建设正当其时
“网络强村”作为广东深入贯彻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打通城乡信息鸿沟、共享数字红利、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更是“百千万工程”在数字时代落地的有力支撑。2023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网络强村”试点工作,以“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培育模式,以互联网之“长”补乡村发展之“短”,孵化出一茬又一茬“兴农人”。除了带货,还为文旅带来关注度和客流,让广东美丽乡村“破圈”。
8月2日,茂名“网络强村”直播培训班在电白区沙琅镇开班。培训邀请了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专家团队现场授课,以电商直播为核心课程,手把手给村民们传授直播技能,并安排学员去到田间地头与生产基地,实地拍摄电白沉香、谭儒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宣传视频,让农民从“被动接受”转型到“主动驾驭”,亲身体验打造产品IP的全流程。
作为此次授课老师之一,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青椒姐姐”朱立芳说:“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网络强村’赋能的核心在于激活农民主体性。”从“草根”到“新农人”,“三农”创作者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三农人”以第一视角呈现他们眼中的乡村,成为家乡代言人,这样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能带来经济收益。
培养“新农人”,茂名有基础、有优势、更有潜力
活动现场,茂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惠灵指出,推进“网络强村”建设,茂名有基础、有优势、更有潜力,有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和积极的“互联网+”数字探索。
作为广东省唯一连续四年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茂名是享誉全国的“水果之乡”“中国荔乡”“化橘红之乡”“沉香之乡”“罗非鱼之都”。该市聚力打造的“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罗非鱼、高凉菜)特色产业体系,已带动逾120万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后续安排采风的根子镇贡园、分界镇储良村、化橘红博览馆、沙垌香街等,正是茂名“网络强村”最肥沃的土壤和最鲜活的素材。
在开拓“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上,茂名积极打造“微短剧+三农”模式,建成高州滩底全场景拍摄基地,目前获省支持打造省级基地及园区;积极培育一批本土“网红”新农人,有用英语推介“土特产”的博主陈丽容、以音乐宣传家乡的歌手吴勇等;积极拥抱融媒体,联合“星球研究所”制作推出视频《为14亿人实现荔枝自由》,擦亮“荔枝之乡”金字招牌。
推进“网络强村”建设,需接地气
数据显示,今年荔枝季,抖音“茂名荔枝”相关视频总投稿量超4.5万个,环比增长831%,收获点赞637万次。“为荔枝奔赴茂名”“ 快喊你的好朋友请你吃荔枝”等16个话题冲上热榜,相关内容播放量超11.2亿次,带货荔枝的直播时长累计达40万小时,“茂名荔枝”订单量同比增长2178%。同期,“荔枝游”成为热门关键词,数百万游客奔赴茂名,体验更深度的荔枝文化。网络赋能乡村振兴效能可见一斑。
当数字大潮漫过田埂,别让最有资格弄潮的人,反而成了岸上的观望者。某些“网络强村”建设只重硬件铺设,而忽视了村民的接受能力与真实需求,不接地气的形式主义,让科技赋能变成了空中楼阁。如此“网络强村”,岂不是让村民成了“局外人”?
“接地气”,首在听民声、应民需。电商赋能万般好,不如村民一句“我想看看手机短信自家补贴到账没”来得真切。“网络强村”建设前需先放下身段,建立村民需求清单,使课程服务、直播技术赋能与村民切身痛点紧密相连。同时,培训要重在降门槛、强赋能。需以“授人以渔”的理念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大力培育本土能人、返乡青年、留守妇女,让他们成为当地的“种子教员”。再者,“结对联建”应鼓励探索乡村本土化方案,不要生搬硬套城市模式,让先进理念、技术扎根乡土,才能真正让村民从“围观者”变为“主导者”。
朱立芳说,培训团队以及“结对联建”的大V网红,要充分尊重县镇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当地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互联网+”路径。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推动直播间与文化站点、供销网点等空间共享,实现直播带货、技术培训、乡风文明建设等多功能诉求。她坦言,“网络强村”非一日之功,除了要“接地气”,同时也需多方协同、深耕细作,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三农”企业、高校等力量参与,运用多元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全方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助力乡村持久发展。
撰文/视频:周梁 通讯员 刘培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