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80060b2d924f4cbe5a78bd0e34f8af.jpg)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你有没有时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自己的娃怎么也“扶不上墙”?
为此着急上火,甚至恨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以身代之。
有的人却不这么想。
01
最近,看到北京大学医学博士薄世宁医生分享的一个故事。
几个月前,薄医生在ICU接诊了一个男孩子,23岁,刚刚名校毕业,在北京一个不错的单位工作。
可命运的暗箭总在猝不及防时射来。
一天晚上男孩突然脑血管爆裂,手术虽然保住了男孩的性命,但他却陷入了深昏迷,还经常抽搐、癫痫。
日子就这样在ICU的账单和仪器的嗡鸣里一天天熬着。
后来,由于实在承受不住高额的医疗费用,男孩的父母决定接孩子回老家照顾。
考虑到八九个小时的车程,薄医生给男孩准备了很多止抽的药物。
到了晚上,薄医生接到了男孩父亲的电话,对方欣喜地告诉他,已经到家了,这孩子一路上都没抽搐,真懂事呀。
这一刻,薄医生很是感慨。
这个男孩或许一辈子都醒不过来了,或许永远都没法再喊一声爸爸妈妈了。
但只要他不再抽搐,只要他平安到家,就是父母眼里最大的优秀。
作为一个在ICU待了24年的资深医生,薄世宁看了太多类似的案例,他深知所谓的光环、荣耀、名校文凭、过人的天赋……这些永远也抵不过一次命运的重击。
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再也没了鸡娃的念头。
同时,他也奉劝那些疯狂鸡娃的父母,都来ICU的门口看看吧。
只要来了,就会发现:
你眼里那个平凡的孩子,可能是很多父母梦寐以求的;你眼里平平淡淡的今天,亦是多少父母永远也回不去的昨天。
曾经看过一个很让人深思的问答:
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比较佛系,老师养孩子却比较严厉?
有人回答道: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
别等到失去的那天才明白,那个在平凡的日子里笑着的孩子,才是命运给予我们最大的馈赠。
02
有幡然醒悟的家长,也有悔不当初的父母。
当我们追着“年级前十”的排名跑,却没发现孩子攥着笔的手在抖时,当我们盯着奥数奖牌的证书笑,却没听见孩子锁在房间里的哭声时,我们自以为给孩子铺的路,不过是在拆他脚下的桥。
相比优秀但脆弱的父母,父母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平凡但温暖的孩子。
董宇辉曾在直播里提到一件小事:
他说自己上学时,每次一回家,妈妈就会对他说:“儿啊,我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小时候董宇辉很是不解:“什么叫快乐的傻子?凭什么要让我当一个快乐的傻子啊?”
后来妈妈对他解释道:“妈妈是希望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当个快乐的傻子就挺好。”
多年后,董宇辉才渐渐咂摸出这句话的味儿来: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个孩子人生的第一等要事。
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也是教育的一种圆满。
曾几何时,我也埋怨过儿子的不开窍。
语文试卷上红叉比勾多,数学错题本上永远留着他走神画的小恐龙。
当别的家长在交流重点班的录取率时,我只能捏着他那张刚及格的英文试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意识到,每个孩子的降临,都带有他的使命。
我这个不开窍的“傻”儿子虽然成绩不好,但乐于助人。
别的同学不爱干的值日,他总是抢着做;
虽然不喜欢数学,英语也不好,但小区里的流浪猫,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喂;
更重要的是,这孩子从小体力好、爱运动、特别擅长做手工,我相信即便以后他上不了重点大学,也能有一个谋生的手艺,有一口热乎的饭吃。
就像作家刘娜说的:
“孩子的健康才是根,而其他的一切,包括成绩和未来、面子和荣光,都不过只是枝和花而已。”
当所有世俗的评判都褪去,能让我们在暮色里安心微笑的,不过是那句:“我的孩子,他健康地活着,快乐地爱着。”
这不是对平庸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
03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这样写道: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
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
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一个孩子要是能考上名校、赚大钱、让全家骄傲,自然是好事。
可要是真的做不到,也真的没关系。
毕竟,他刚从产房抱出来时,你盯着他皱巴巴的小脸,心里默念的绝不是“以后要光宗耀祖”,而是“只求他没病没灾,笑起来眼睛亮晶晶”;
当他第一次蹒跚学步时,你拍红了手,盼的不是“将来一定要站上领奖台”,而是“慢点走,别摔着”。
有人走在聚光灯下,就有人走在烟火巷里。
重要的是,那个曾被你捧在手心的小人儿,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踏实,笑得坦荡。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 洞见
主播 | 罗媛
录制 | 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