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答题卡”:一份来自大湾区C位的未来邀约

作者 韦基礼;黎静茹 2025-08-26 21:46

编者按

近期,“Young帆起航,创见松湖”2025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活动在东莞松山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化身为大学生记者,以“科创之旅、产业之旅、城市之旅、筑梦之旅”为脉络,沉浸式体验松山湖的多元魅力。一周时间里,他们用镜头捕捉科学城的创新节奏,用笔尖记录思考与感动,全方位感知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

当一名研究“大模型”和“数字生活”的语言学硕士,一头扎进硬核科技浓度爆表的松山湖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七月,我带着对科技前沿的好奇与未来职业发展的思索,登上了飞往南方的飞机,加入了“young帆松湖,创见松湖”2025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来之前,我对松山湖的想象,是一个贴着“世界工厂”标签的东莞,其辖下一个线条硬朗的产业园区。

一周后,当我合上行李箱,行囊里装满的,却是一份关于城市、科技、产业与人的“未来答卷”。这张答题卡,不仅刷新了我的认知,也为我未来的想象,锚定了更清晰的方向。

第一题:

这是一座城,而非一个“园”

我们对“产业园”的刻板印象,通常是冰冷的厂房、行色匆匆的工人和被压缩到极致的生活空间。然而,松山湖的第一笔,就用“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浪漫,改写了我的偏见。

特训营的城市之旅,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破冰”之旅。我们没有先去拜访龙头企业,而是走进了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在根书艺术馆,我们对着天然的树根,静心“听根说话”,体会“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在盒子美术馆,我们与二战后的欧洲先锋艺术撞个满怀;在松山湖数学探索馆,那些课本上枯燥的公式定理,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活”了过来,让我们这群“大孩子”也玩得不亦乐乎。

傍晚时分,我们骑行于“松湖烟雨”的环湖绿道,晚风拂面,湖光潋滟。那一刻我才真正领悟,松山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做一个功能单一的“园”。它在规划之初,就埋下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不仅要吸引人才来此奋斗,更要让他们在此诗意地栖居。这里不仅有“超有里子”的科创实力,更有“倍有面子”的品质生活。

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城”,一座自然与人文、科技与生活完美交融的未来之城。对于渴望创造价值又追求生活品质的我们这一代,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第一印象分”。

第二题:

既能“上天”探微,

又能“入地”寻真的“降维”哲学

如果说松山湖的“面子”是山水与人文,那它的“里子”,则是那些深藏不露的,既能“上天”探微,又能“入地”寻真的硬核科技。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我们仿佛闯入了微观粒子的“高速公路”。这个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国之重器,正帮助科学家们洞悉物质构造的奥秘,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提供底层支撑。而在阿秒科学中心,我们则见证了人类对时间尺度的极致操控。当讲解员引用《功夫》里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来解释阿秒激光时,我瞬间“悟了”——这柄“人类最快之剑”,正为我们打开一扇观测并控制电子世界的大门。

然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并非科技的“高精尖”,而是其“降维应用”的智慧与温度。

在湾区声学实验室,我们体验了能吸收99%反射声的全消声室,那种“全世界突然静音,只能听见自己心跳”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转眼就在展厅里,尖端声学技术又变成了接地气的民生解决方案:它可以让教室最后一排的同学清晰听讲,也能用“声音罩”让广场舞阿姨们尽情摇摆的同时,保证周边居民的安宁。它们的技术甚至还被用于抓拍“炸街”的摩托,堪称“声学魔法”。

从探索微观世界的中子,到服务社区和谐的“声音魔法”,松山湖的科技创新,始终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间,寻找着最佳的平衡点。它向我们证明,科技的最终归宿,是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

第三题:

引凤来栖,松山湖如何作答“人才题”?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如何吸引、培育并留住这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所有高新区域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松山湖,我看到了一个从“安身”“立命”到“开创”的多层次人才发展生态,它像一套逻辑缜密的组合拳,为这道时代考题给出了自己的精彩解答。

首先,是解决“安身”之忧的诚意与温度。创业补贴、人才补贴、安家费等一系列优厚待遇,是松山湖的“见面礼”,展现了求贤若渴的姿态与对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此外,这里优美的生态、完善的商业配套与高品质的文体生活,共同构筑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让人才不仅能“落地”,更能“扎根”。

其次,是成就“立命”之本的效率与生态。对科研和创业人才而言,时间与效率是生命线。松山湖最大的底气,正来自于它作为“湾区之心”无可比拟的产业协同效率。正如我们在XbotPark机器人基地所见,众多硬科技项目之所以能快速从图纸走向产品,正是依托于半径50公里内超22万家工业企业形成的强大供应链。这种“想法即刻变现”的产业生态,为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了最坚实的土壤。

最后,是托举“开创”之志的平台与未来。如果说优厚待遇和产业配套是“引力”,那么决定人才最终归属感的,则是未来的想象空间。这趟旅程中,两所大学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大湾区大学听到的那句“哪怕一个专业只有1个学生选,我们也开”,和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感受到的那种“创新刻在DNA里”的氛围,让我看到松山湖不仅在“引”才,更在不拘一格地“育”才。与此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国重器”,则为顶尖人才提供了世界级的科研平台,并承诺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从解决后顾之忧的“安身”,到提供干事创业的“立命”,再到赋能未来的“开创”,松山湖的人才战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磁场,这或许就是它能“引凤来栖”的根本原因。

附加题:

藏在旅途细节里的“人情味”

当然,一份完美的答卷,除了逻辑严谨的论述,还应有充满人情味的注脚。这趟旅程最珍贵的收获,无疑是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小伙伴们结下的深厚情谊。

我们一同被散裂中子源的硬核实力所震撼,也一同在松湖烟雨的晚风里同唱港乐。在筹备融媒体作品的最后两天,我和我的同组队友们几乎是连轴转地头脑风暴、踩点拍摄与深夜剪辑。在极短的时间里,我们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了可以彻夜长谈的深情至交。这份在压力与创造中凝结的友谊,格外滚烫。

友谊的发酵,往往还伴随着味蕾的盛宴。我们穿梭于东莞的街头巷尾,品尝地道的广府美食。无论是烧鹅的油润、早茶的精致,还是糖水的甜蜜,都构成了我对“粤圈活力”最直接的体感。这种活力,不仅绽放在舌尖,更弥漫在这片土地敢为人先、务实开放的文化根脉里。

交卷:

从“局外人”到“答题者”

作为一名客家人,我的家乡赣州正在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但在此之前,“大湾区”于我而言,更多是一个新闻里的高频词。这次松山湖之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产业脉搏与城市活力,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想象的具象空间。

我以“研究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来到这里,本想做一个冷静的“田野调查者”,却在每一天的行程中,被这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所感染,最终成了深度参与的“答卷人”。我的语言学背景,让我对“是人才,‘进莞’来”这样一语双关的Slogan背后的城市叙事充满兴趣;我的新媒体实践,则让我兴奋于如何将复杂的声学科技,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转译传播。

我带着“求解”之心而来,松山湖给了我一份精彩的“答卷”。但更重要的是,这张答卷的末尾,留下的是一道开放题。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递过来一支笔,邀请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共同书写下一段传奇。所以,如果你也对未来心怀好奇,不妨亲自来看看。这张“答题卡”,值得你专程前来,写下自己的答案。

撰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黄依龙

指导老师:韦基礼 黎静茹

策划:郭文君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