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病毒世界里,他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坚守。
近日,佛山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温峰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资助,成为该校首位获此项目的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旨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培育一批有望进入国家和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温峰的15年科研之路,是在莫测的病毒变异中寻找恒定规律,试图“跑”在流感大流行前的路。

温峰长期深耕动物流感病毒研究。
与病毒赛跑,将关口前移
温峰所深耕的动物流感病毒研究,是一个注定要与“变化”共舞的领域。病毒不断变异、重组,跨种传播的警报时常在全球各地拉响。
然而,温峰的研究核心却始终聚焦于一个“不变”的根本科学问题:病毒如何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跨种传播。
“流感病毒的变化太大了,我们不能永远是被动的追赶者。”温峰坦言,这种“追赶”的无奈,在他早期的科研生涯中深有体会。
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为破解马流感病毒“跨界”传播至犬类的机制,他曾陷入近两年的“原地踏步”,差点放弃。然而,荧光显微镜下的偶然发现,不仅点亮了突破口,也让他坚定了坚持的意义。
正是这段科研经历让他有了更大胆的科研设想:能否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禽流感病毒的演化趋势,特别是其获得感染人类能力的风险?
“以往禽流感发现快速传播,都是已经传播了,我们才去研究。我希望通过创新的科研手段,把这个关口进行前移,在它还没有造成大规模爆发前,就先警示大家。”温峰介绍,他此次获批的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正是旨在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变化,评估其跨种传播的潜在风险。
这条探索之路,并非坦途。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成本高昂,难以应对海量的变化病毒。为此,他和团队花了5年多的时间,默默耕耘,最终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无需纯化病毒即可从临床样本中实现高通量检测。这一技术突破,让他有了“跑”在病毒前面的可能。
“顶天立地”的初心
在“唯快不破”的当下,温峰能够实现从地方高校到国际顶刊、从普通科研人员到省杰青的突围,靠的并非追逐热点的敏捷,而是对长期主义的坚持。
从硕士期间研究猪流感,到博士钻研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再到入职佛山大学后继续聚焦禽流感,温峰的科研履历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我不是哪个研究领域火就做哪个,而是长期聚焦。从2010年至今,15年来,我就只做了这一件事。”他说。
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专注,让他拥有持续产出系统性创新成果的能力,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Lancet Microbe、Trends in Micro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创新链条。
佛山大学兽医学科学术积淀深厚,早在1992年,学校教师陈伯伦等人就成功分离出我国首株H9N2病毒;1996年,学校教师叶润全、黄淑坚等人又分离出国内首株H5N1病毒(GD/96)。一代代研究人员的接力探索,让年轻教师敢于瞄准前沿问题。2019年,温峰回国加入教授黄淑坚课题组,将佛山大学“从生产一线发现真问题”的优良传统与在海外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打造出一个既严谨又充满活力的实验室。

2019年,温峰回国加入教授黄淑坚课题组。
“3年来,我和每个研究生的邮件往来可能超过1000封。”温峰的实验室强调规范管理:实验记录规范、周报制度、库存管理……这种近乎严苛的规范,背后是对科学数据的尊重。他要求实验记录必须用客观数据“说话”。
然而,在科研之外,这个实验室又特别有温度。他会花一年时间去观察和了解每位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管理,让他的团队硕果累累:已毕业的8名硕士生中,有4人进入“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尽管成果已步入国际前沿,但温峰始终以“兽医”自称。这份朴素的身份认同,源于他的农村成长背景,也源于他与养殖户打交道的真切感受。
“几天之内,你养的鸭鹅可能全部死亡。”谈及一线见闻,他语气沉重,“作为一个兽医,看到这些会感到自己还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够,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这种紧迫感,塑造了他“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顶天”,是面向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重大战略,为人兽共患病防控贡献力量;“立地”,是切实服务广东庞大的家禽产业,为养殖户解决真问题。他的研究,契合了佛山大学作为地方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也展现了他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责任与担当。
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对温峰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这促使我思考,如何让研究从发表好文章,延伸到真正服务于动物疫病防控的实际需求,为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未来,他计划扩大实验规模和学术交流,并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和糖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继续在他所选择的这条“不变”的航道上,应对病毒“万变”的挑战,守护人与动物健康的共同前线。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束漫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