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日前,大埔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统领,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工作,动员全县上下奋力攻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全力闯出大埔高质量发展新路,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大埔答卷。
大埔正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图为县城航拍。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大埔正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图为县城航拍。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新的一年,大埔县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扭住“百千万工程”总抓手,落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任务,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速
厚积动能 顺势发力
振兴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一路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不断书写。
2024年是全县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振兴的一年。完成这场长跑,“提速”是大埔的关键词。
回顾过去的一年,大埔县县域经济蓄能提质、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博富能、鸿富瀚、蔚鸿信等企业提质增效,鸿智信、嘉远新材料建成投产,恒优制冷项目加快建设;中瓷、铂瓷林等先进材料项目落地,欣红、德顺、宏创等增资扩产项目扎实推进。
产业平台持续扩容。大埔县新型陶瓷产业园动工建设,县城工业小区二期起步区基本完成,县科创园初具规模。全年新增标准地232亩、标准化厂房4.9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61家。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39项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2亿元,茶阳镇防洪工程、峡能农光互补等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产业协作方面,随着与大湾区互动更加紧密,大埔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大埔县党政领导带队赴重点区域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全年招引落地项目24个,计划投资53.36亿元、实际投入11.4亿元。
大埔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陈泽铭 摄
大埔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陈泽铭 摄
成绩的背后,浸透了风雨兼程、筑梦前行的辛勤汗水。
当前大埔的发展势能正在集聚,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当地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困局,补齐城乡发展短板带来重大契机。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实施,上级资源不断向基层倾斜,各类帮扶力量持续向大埔汇聚,苏区融湾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大埔的发展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但也要清醒看到,大埔经济总量仍排在全省、全市靠后位置。可以说,大埔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
推动“百千万工程”提速增效,既要厚积动能,也要顺势发力。
全会提出,对大埔而言,积蓄发展动能,做大经济总量是当务之急。大埔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高举工业强县大旗,把一切力量集中到实体经济上来,坚持不懈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扩大园区体量,激活内生动力,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共享发展成果,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聚焦县城龙头、典型镇村等重点开展攻坚行动,打造融合大埔特色的城乡风貌;聚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防范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构建从“共建大埔”到“共享大埔”的正向循环。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各级各部门要扭紧“百千万工程”总抓手,登高望远、系统施策,改革创新、担当作为,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困难与希望,持之以恒打基础、增后劲,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大埔路径。
改革
“破”与“立”有机结合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出现的困难,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的问题。
在粤东西北山区,耕地集中连片度不高、“破碎化”严重、农户经营分散、产业规模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大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三河镇针对自身耕地少、个别村民零散居住、存在空心村等实际情况,采取“先建新后拆旧”模式,实现闲置、低效、空心村建设用地腾退。据三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实施“优迁快聚共富安居”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拟建设8栋168套楼房,置换空心村、地质灾害危险户的老旧宅基地,腾退低效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
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三河镇汇城村以美丽墙绘打造和美乡村。受访者供图
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三河镇汇城村以美丽墙绘打造和美乡村。受访者供图
此外,当地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擦亮红色品牌,利用古驿道、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客家人民独特民俗,发展农业、林业、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立足把工业做大、把农业做强、把乡村做美。
坚持向改革要发展、要出路,过去一年,大埔县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改革创新和典型培育。
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局起步。当地精准向上提请省市赋权和“省县直达”三类清单13项,梳理下放乡镇权限171项。土地改革加速演进。重点推进三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带动全县集约流转经营权10.5万亩;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耕地2.96万亩,完成“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2.9万宗。率先谋划自然灾害避险搬迁方案,得到市委认可推广。农村“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实施全域提级监督,摸清村集体资源资产。同时,探索推动共建共管共享农村“三线”整治、竣工即交证、首个带抵押过户等一批改革事项。
推动“百千万工程”,大埔县以问题为导向,把“破”与“立”有机结合起来。
“破”为先,“立”为要。大埔提出,要敢于打破旧束缚,深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倒逼传统落后产业转型升级,清理淘汰长期低效企业,加快清查农村低效闲置资源,腾出用地、用林、用能指标,将资源优先集中到“打粮食”项目。特别是对长期无法落地的项目,必须严格落实退出机制,依法依规收回资源要素,把“好钢全部用在刀刃上”。
科学统筹地“立”,体现在善于建立新机制。要认真抓好“百千万工程”改革创新和典型培育事项,聚焦重大项目并联审批、中小企业技改奖补、“四上”企业全周期服务等关键环节,完善新机制、推行新举措,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体系,为大埔打开更大发展空间。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三块地”综合改革、自然灾害避险搬迁、土地撂荒长期治理等重点领域,不断摸索资源整合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解决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打牢区域协调发展基础。
会议指出,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与大埔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梳理、用好用足国家和省系列支持政策,全力在深化改革、产业建设、机制衔接等方面率先探索、大胆创新,推动大埔各项事业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坚持立足大埔资源禀赋,面向湾区广阔市场,发挥特色长处,全力做好“出山向海”的大文章。
民生
为幸福指数“加码”
当前,大埔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前进路上的艰与险在增多。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求党员干部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群众来说,每一处设施的完善、每一项服务的改进,都关系着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提升”。
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埔将城市治理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小切口”入手,在县城湖寮镇实施“四微联治”赋能城市治理工程,通过夯实“微网格”、建优“微驿站”、创新“微服务”、办好“微实事”,促进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紧紧围绕“一老一小”、群众出行、设施改善、便民服务等群众现实需求,当地通过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施策,提升服务实效,不断为幸福指数“加码”。
“落地落实”是坚守初心、知重负重的直接体现。“出新出彩”则是赛马比拼、竞标争先的内在追求。
过去一年,大埔绿美建设不断深化。全面统筹山上山下,完成林分优化5.05万亩、森林抚育3.7万亩,动员社会捐资1698万元、苗木2.57万株,完成绿化植树22.5万株。大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预计林业产值比增81.3%。
大埔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图为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刘文烽 摄
大埔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图为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刘文烽 摄
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投入5880万元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和教育补短板项目,进光高级职业学校建成使用,教师发展中心成功申报省教研基地项目。建成县中医康复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复审,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基本标准。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城镇新增就业2108人,再就业1260人。
文旅事业加速发展。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大埔入选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三河、西河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名单,汇城村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禾肚里入选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平安大埔水平更高。强力抓好预防和治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脱贫儿童护苗行动入选省级试点,扎实推进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建“无讼村(社区)”60个、“无信访村(社区)”210个,百侯镇荣获省“1+6+N”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会指出,新的一年,要始终弘扬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一以贯之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服务好企业发展,落实好民生事业,巩固经济向好回升态势,维护安全稳定发展环境,集中精力办好大埔的事情,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也要积极倡导借力发展的工作方式,敢于冲出围龙、走出大山,推动大埔在区域竞争中迎头赶上、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大埔将要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抓落实、抓督查、抓考核的闭环机制。要强调结果说话,清醒看到大埔不仅与自己赛跑,更是在全省的舞台上比拼,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必须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积极鼓励干部在项目落地、工业增产、城乡添彩等关键工作上出实招、出硬招,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荣誉,推动各项工作争先创优、进位出彩。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坚持向着既定目标和方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相信终将抵达梦想的彼岸。
■相关
2025年大埔这么干
1月13日,大埔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工作,动员全县上下奋力攻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全力闯出大埔高质量发展新路,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大埔答卷。
2025年,大埔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重点,持续提升经济活力。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重要抓手。一要突出发展县域实体。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县域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10%。二要着力壮大乡镇经济。强化乡镇服务经济发展责任,量质并重抓好“四上”企业培育,落实“五必核”要求,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净增任务。三要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完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市下达耕地恢复任务。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支点,持续攻坚重点项目。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展现“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载体。一要加快融湾步伐。健全完善融湾工作机制,发挥《梅州方案》、省《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优势,争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力争将大埔纳入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二要坚持项目为王。压实项目领导责任,确保38项重点项目完成39.38亿元的年度投资任务,力争固投增长3%。
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难点,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始终把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一要突出县城龙头作用。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市政设施,谋划巷道排水、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等项目。二要坚持典型示范引领。以典型镇村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示范路段、省际交界处等区域建设。三要统筹推进面上建设。按照典型标准,提前编制面上镇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六乱”治理等基础性工作,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实在变化。
聚焦高质量发展瓶颈堵点,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一要增创发展机制优势。重点抓好县镇管理体制改革,逐项落实7方面24个具体任务。二要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全力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年内完成三河省级试点项目建设,差异化推动整治提质扩面,力争打造2个以上标杆亮点工程。三要全力服务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发展障碍,深化联审联批和极简审批改革,开展政务服务、项目投资和建设便利改革,补齐政务服务中心设施短板,巩固提升行政审批“两个100%”制度改革成效。
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亮点,持续建设绿美大埔。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深入推进绿美大埔生态建设“三大任务、九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聚焦高质量发展民生热点,持续提高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要保障基本民生。扩宽就业渠道,加快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100人以上。二要建设文化强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推动农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要提升治理水平。持续创建“无信访村(社区)”“无讼村(社区)”。深化“1+6+N”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持续推进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埔、法治大埔。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