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刘清伟:一个人,一座岛,一群猴

作者 谢静怡 2025-01-09 06:30

广东省道德模范、南粤楷模、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1年最美退役军人、珠海市首届道德模范……担杆岛猕猴保育、护林队长刘清伟的动人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感动过亿万民众。

人生如戏,百转千回。

篇幅有限,道不尽守岛岁月的无限精彩。

序章:小学厨也有从军梦

刘清伟与猕猴或动人、或有趣的故事全国闻名,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猴王”曾是学厨出身。

上世纪80年代初,17岁的刘清伟在老家广东韶关一家大排档打零工。平时,他跟着师傅学厨,吃住在餐厅,甚少接触外界,日子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匆匆溜走。

在一次出门买菜的途中,刘清伟无意间看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宣传标语。刹那间,深埋心中已久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因这个突然而起的念头,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经过报名、体检、政审等流程,刘清伟顺利穿上军装,来到珠海服役。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正式入伍那天,是1985年10月2日。

在淇澳岛和桂山岛训练、服役后,1986年底,他被调回唐家湾的后勤部门任军械保管员,给退役武器做封存保养是他的主要工作。

这工作看似单调,刘清伟却乐此不疲。翻新封存旧武器、做标签、清点数量、进库出库管理、控制仓库温度……他凭着自己的一套严苛标准,将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其他军械员的学习模范。

登岛:现实版的“荒岛求生”

“担杆岛上新成立了一个猕猴保护区,现在正缺人,你有什么想法?”1989年,刘清伟退伍在即,当时的老领导询问他之后的规划。

“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做好!”没有犹豫,刘清伟直接应下。

“可是担杆岛很艰苦,你考虑清楚。”老领导虽然深知他责任心强、踏实肯干,可万山群岛最外延的地理位置,预示着驻岛生活必然艰苦不易。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刘清伟朝老领导敬了一个坚定有力的军礼。

就这样,刘清伟和老班长罗家福乘着登陆艇,历经8小时颠簸终于到达担杆岛。这天是1989年10月2日,与他参军入伍日恰好是同月同日。

初登担杆岛,芒草高高,荒凉又寂寥。彼时,刘清伟和罗家福正处于担杆中的位置,而岛上百姓全在8公里外的担杆头。天色已晚,他们只能先找到一处废弃房屋作为临时住所,用自带的食材、现寻的干柴和荒地旁的积水烧了一顿晚饭,第一夜就这样凑合着度过。

1989年11月,珠海市担杆猕猴保护区正式成立,刘清伟任保护区保育员和护林员。“我们的工作就是去保护岛上的猕猴和动植物。”来到担杆后,刘清伟和罗家福的首要任务是找到猴群,调研岛上的猕猴总数。安顿好自己后,他们开始了一段曲折的“寻猴之旅”。

初遇:猕猴尚不足300只

从担杆头到担杆尾,他们挨个山头寻找猴群,徒手画出简易地形图,按山头标注猴群数量,形成了一张珍贵的“手绘猴子地图”。当时没有高端仪器做辅助,他们只能用肉眼观察,猴子跑跑跳跳、流动性大,如果因故中断,就要重新开始。

刘清伟和罗家福分工明确,轮流换岗,一个上山寻猴、一个做饭送饭。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做记号和默契感,成了他们传递信息的“唯二”方式:一个人将竹竿绑上胶带,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另一个人循着记号找上来。一年多来,石头缝里躲雨、大树下面避暑、宽敞草地睡觉……从担杆头到担杆尾,他们遍寻猴群的踪迹。

起初,担杆岛的猕猴尚不满300只,约有10个猴群。猴子跟他们不熟的时候,非常谨慎。担心惊吓到它们,刘清伟将捏好的饭团放在一旁,等它们自己主动来“享用”。猴子们慢慢靠近,终于尝到“甜头”,以后再看到他,便知“有饭吃了”。

然而,喂饭也有“翻车”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喂其他猴子吃饭,猴群里的猴王突然暴怒,抓起他的左手腕狠狠地咬了一口。“给我咬下一块肉,现在还有疤痕!”这块伤疤让他明白,喂饭先喂猴王是猴群的“规矩”。

相伴:在磨合中“抱团取暖”

“阿山……阿海……食饭咯!”

“阿山”与“阿海”,是陪伴刘清伟最久的两个猴群。每天早上,在他嘹亮的呼声中,猴子们从林间小路匆匆跑出来,上蹿下跳地准备“开饭”。

为了喂猴,砍柴、烧火、做饭的流程必不可少。可时间久了,刘清伟心里犯了嘀咕:“我们登岛的初衷是保护自然,现在却在破坏自然,能否不用煮饭来喂猴子?”在陆续尝试过水果、地瓜等食材后,他发现玉米不需要水煮,猴子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是替代米饭的不二之选。

1991年国庆,科研人员同行来到保护区调研。“喂好猴子,方便科研人员近距离接触猴群。但不能全喂饱,还要保持它们的野性。”为了让猴子能踊跃“吃饭”,刘清伟特意在前一天少喂一顿,结果到了科研人员登岛当天,猴群却不给老刘“面子”,一只猴子都没出现。

这件事让他对猴子的习性有了新的认知,猴子们必须天天喂,要靠食物来“约定”。此后,他们坚持每天都去喂食,风雨不误。

小猴两三个月就会长牙,要靠吃果子戒奶;出生满3年的小猴,会被猴王赶出去攻打其他猴群……从登上担杆岛之日起,刘清伟每天坚持做笔记,以便及时掌握猴子的习性和变化,积累了一本本关于猕猴的“百科全书”。

闲下来时,刘清伟喜欢弹弹吉他,每每此时,猴子们便围成一团听他弹奏,这是它们少有的安静时刻;它们喜欢坐在他的车子后座,模仿他开车的动作,看见倒车镜里的自己,还好奇地伸手摸摸;老猴王去世时,猴子们会为它举办“葬礼”,用树叶掩埋尸体,一边摇树一边“哇哇”地叫,仿佛在抽泣……在他眼里,猴子是极通人性的生物,它们有语言、有思维、有感情,就像一群小孩子。

30多年来,刘清伟与猴子们在磨合中相互陪伴,生活习性早已被它们“同化”。夏天,他在日出之前上山喂食;冬天,他与猴子们“抱团取暖”。2004年末,担杆猕猴保护区升级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刘清伟的悉心呵护下,“旺季”时猴子数量已多达3000只。

危情:摔下悬崖险些丧命

“当时太危险了,我浑身是血,差点没命了!”回忆起16年前那次“死里逃生”,刘清伟仍心有余悸。

此前,为了给“阿山”喂饭,他们通常要在山间小路走上3个多小时。在2006年的一个雨后,刘清伟和另一个同事照常去喂“阿山”。途中,刘清伟不慎踩到一块倾斜湿滑的石头,摔下30多米高的悬崖。

“完了,从这么高摔下去,人肯定不行了!”目睹刘清伟从四层楼高的地方摔下,同行的人慌了神,第一反应是老刘多半凶多吉少,这时,他看到有人影在晃动。“人还能动!还活着!”同事连忙转身去寻求救援。

“好痛!我还活着!”原来,是当兵时训练的高低杠动作救了刘清伟一命。生死攸关之际,他凭熟悉的下杠动作,本能地用脚着地,保护了头部。不过他的腿部已经没了知觉,树枝从脚底穿过脚掌,衣服被撕成碎片,浑身布满鲜血。

同事从海边叫了快艇,紧急将他送往担杆头的卫生所救治,经一番抢救,万幸没有生命危险。

这次历险,让刘清伟逐渐转变了喂食方式。为了避免再出危险,他们用一年时间,慢慢把“阿山”和“阿海”引导至驻地附近“吃饭”。

“刘队长,你是不是和猴子学了功夫?”每当朋友们和他提起这件事,在后怕之余也会打趣刘清伟,刘清伟只是呵呵地笑着,并不否认。

遗憾:儿子是他心里的痛

为了担杆的万物生灵,刘清伟倾力呵护,无怨无悔。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遗憾,是他对儿子一辈子的亏欠。

时间回到1992年春节,儿子出生刚过百天,刘清伟因长期驻岛,与儿子未曾谋面,妻子抱着儿子上岛过年,一家三口首次团聚。

刘清伟想不到,欢聚的时间如此短暂。在岛上,儿子突发高烧。

“那时候我太年轻,不懂用药,也没找到医生。”冬天海上风浪大,正好赶上停航,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等他们带儿子到广州求医时,已耽误了十多天,孩子出现黄疸后遗症,引发了脑瘫。

那是刘清伟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为了借钱给孩子治病,他们债台高筑,挨了不少白眼;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节衣缩食,拼命工作挣钱还债;父母亲去世时,刘清伟因驻岛均未见到最后一面,甚至过了一个多月才收到电报……

“要面对现实,也要努力生活。”难过的事情,刘清伟很少向他人提起,他不愿让消极情绪影响他人。现在,妻子在岛上找了份保洁的工作,一家三口可以常聚海岛。

生活的裂缝,总会有光照进来。儿子虽然没上过学,却异常懂事,他曾对父母说:“你们要在海岛上班,我不想拖累你们了,我想自食其力。”在亲戚的帮助下,争气的儿子不仅能自己洗澡、煮饭、操持家务,还可以独自开着电动轮椅出门购物。

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十多年来,刘清伟记不清得过多少奖,其中不乏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国家级奖项。历尽千帆,如果时光倒流回退役前那次谈话,他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曾经,十余年间刘清伟只下岛三次。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他和家人用书信维持交流,经常要一两个月才收到回信。

如今,每周有两趟航班往返于担杆岛与市区。如无特殊情况,他每月可以回市区休息一周。不过,刘清伟休假期间依旧“闲不住”,时常参加各类公益宣讲、宣传等活动。他认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刘清伟表示,希望通过公益宣讲和媒体宣传,呼吁大家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一起爱护自然、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保护区现有中华猕猴、蟒蛇、老鹰等3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守护动物安全,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

“担杆岛在珠海最东边,是珠海接受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在宣讲中,刘清伟动情地表达着对海岛未来的期许:“有发展、有资源,才能谈保护。希望担杆岛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让这里成为富裕、美丽的海岛!”

“猴王”刘清伟的故事,在担杆镇这片土地上依旧延续,犹如一部精彩的电影,结尾叫作“未完待续”……

撰文:谢静怡

编辑 蔡如意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