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对惠州提出了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期许,“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建设制造强市、创新城市、品质城市”是这一使命的重要内涵。
过去的2024年,惠州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显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从促进公平到提升质量,从尊师重教到改革创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惠州建设品质城市加码赋能。
关键词1: 扩优提质
加快办好家门口优质学校
这一年,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多了,育人环境更好了。
2024年9月,备受关注的惠州市第一中学附属金山湖学校投入使用。作为惠州一中教育集团的新成员,惠州市第一中学附属金山湖学校颜值高,办学起点也高。学校传承惠州基础教育排头兵——惠州市第一中学的办学精神,自带产业园区的科创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建的公办普通高中,惠州市第八中学金泉校区同样于秋季学期启用。学校配备了交互式一体机、展台、电子班牌等先进设备,构建了信息化教室和“科创”实验室。新校区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以创新科技为特色的华为鸿蒙科技班。金泉校区的投入使用不仅提供了一批优质高中学位,也为惠州高铁北站新城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群众。在惠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2024年,惠州将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列入十件民生实事的第一件,加快新优质学校建设。
在增加学位供给的过程中,惠州通过对部分公办学校进行改(扩)建,进一步完善其教育设施,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一方面通过优化学校硬件资源,包括增加教室、调整场室布局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容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班级规模以及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不增加学校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增加学位供给。
2024年,惠州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5010个。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9所,新增学位20085个;各县(区)持续加大力度盘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盘整学位12200个,全市共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2285个。在普通高中方面,通过新建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完成惠东中学和大亚湾第一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新增普通高中公办优质学位5700个。
学校数量每年在增加,如何确保新建学校“办一所、优一所”?惠州借鉴其他城市好经验、好方法,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024年,惠城中心区新建惠州市第五中学金峰校区、惠州市第一中学附属金山湖学校和鹿鸣学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公办学位7860个。其中有两所学校实行了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成果覆盖更多人群,努力实现“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的目标。
除了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提升教育质量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之义。2024年11月,惠州市启动卓越高中发展计划,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通过“一校一案”的培养方式,聚焦学校办学实践关键领域,打造10所教学质量过硬、社会美誉度高、省内影响力突出的普通高中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助力更多惠州的孩子实现梦想。
关键词2: 优质均衡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速
这一年,惠州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步伐更快了。
2023年底,《惠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出台。根据方案要求,惠州将通过推进多模式集团化办学、加强学区化办学、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优化乡镇学校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行动方案落地后,各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不断。在惠东县,城乡教育共同体成为补齐教育短板的有力抓手。当地制定了《惠东县中小学校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实施方案》,成立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平山中心小学+安墩中心小学+安墩镇农村小学,实验中学+巽寮中心学校+巽寮度假区农村小学,通过县镇村一体化联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惠城区横沥镇、三栋镇、芦洲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在2024年揭牌。这是继2023年建设汝湖镇、马安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后,惠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又一突破。目前,惠城区在全区所有镇域都建立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
建立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后,惠城区在镇域内幼儿园实现了“五统一”“四共享”,即统一保教管理、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研训交流、统一评价激励机制,研训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了起来”。
家住惠城区横沥镇的居民陈丽青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受益者。她介绍,自己原本带着女儿在江北上幼儿园,后来得知镇上的幼儿园不仅有城里公办园的老师来支教,课程内容也实现接轨,新增了英语启蒙内容,保育活动更丰富了。2024年秋季学期,陈丽青带着女儿回到了横沥镇。女儿在镇上就近入园,这让她和家人都省心不少。
一直以来,师资是乡村教育的短板。2024年,惠州首次在7个县(区)农村学校实行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根据该政策,在惠州农村中小学校教学一线,累计工作满30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10年的教师将可申报高级教师,对其论文、荣誉等指标不作硬性要求。这一新政策鼓励和吸引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让更多乡村教师安心从教。
此外,惠州各县区认真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月人均补助达到1000元以上,惠及近1.7万名农村教师。
关键词3: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一年,惠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朋友圈”越做越大,产教融合走向“深水区”。
2024年1月,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三方牵头,联合100多家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协会等组建“惠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
成立一年来,惠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成绩单”如何?理事长单位代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校长彭亮介绍,2024年,学院与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建8所产业学院。其中,TCL产业学院被立项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数1502人,近八成在仲恺高新区实习实践;学院与牵头企业TCL科技集团联合共建多门课程,服务TCL产业链近10万名员工。
“我们聚焦惠州地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扎根惠州、融入产业,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彭亮说。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产业、生于产业、融合产业、服务产业,才能释放新的活力。为此,惠州职业院校推动产教融合不断走向深入。
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与惠州知名企业德赛电池开展校企合作,组成校企双制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通过到校授课、设置企业奖学金、双导师制度等选人和储备人才。
不仅如此,城职院还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与惠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雄韬科技城联合共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东江湾分园。大学科技园吸引了惠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新注册入驻,完成了8件有效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成果转让工作,建设新能源电池检验检测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产、教、学、研、转、用”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办好职业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服务“万亿工业大市”的现实需要。来自惠州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惠州三所公办高职学校已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产学)合作企业超过1200个。这些合作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关键词4: 申硕成功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更加有力
这一年,惠州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发展的“第一线”,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更有力。
高校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人才与科技“蓄水池”。2024年,惠州唯一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教育、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从“0”到“1”,这是惠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个硕士点与惠州的社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专业硕士点立足惠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创新型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惠州电子、石化两大产业。
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情况,惠州学院教育专业报考最为热门,有700多人报考,电子信息和材料化工两个专业首次报考人数分别为78人、68人。随着硕士点获批,惠州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2024年以来,惠州学院充分发挥高校集聚人才的平台优势,加快引育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紧紧围绕惠州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更好服务惠州高质量发展。
面向新兴产业,惠州学院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重点建设新能源、新型储能等紧缺学科专业,服务惠州及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新能源电池)产业,培育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区域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瞄准特色产业,惠州学院以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为抓手,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特色、显身手。
比如,针对惠东县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的需要,惠州学院组建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团队,围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科研攻关,推动了当地海洋牧场在品种选育、病害防控及饲料开发等领域技术的进步。这一实践案例荣获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典型案例一等奖。
高校和地方怎样互动融合,才能彼此赋能、协同发展?惠州学院校长王胜表示,学校将坚持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提升加快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牵引力,提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政力,提升铸就地方文化传承的凝聚力,为区域发展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5: 特殊教育
成长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4年11月,惠州市特殊学校“雎远佳名教师工作室”揭牌。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与成长的平台,也为惠州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之前,雎远佳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是2024年惠州唯一获此荣誉的教师。
广东省教研院特殊教育教研员何非老师是“雎远佳名教师工作室”的导师。他表示,工作室的成立是惠州市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工作室成员能够珍惜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梦想,教育则是通向梦想的阶梯。只有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处角落,才会有更多“苔花”向阳盛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惠州从师资、硬件、教育教学等方面着手,全力办好特殊教育。
针对特殊学生,惠州制定《惠州市特殊学生导师制实施方案》,实行“1+N”或“N+1”双选导师制,关心关爱特殊学生。
“1+N”或“N+1”双选导师制,即学校根据受导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特长、行为习惯、心理动态、家庭情况和导师任教等实际情况为每一个特殊学生配备导师。每名导师指导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3名,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学校配备“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导师进行跟踪。
特殊教育的资源和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惠州建有乡镇特殊教育资源中心83个,全市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数达到102间。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已完成二期建设,仲恺高新区已启动特殊教育学校一期改造工作,接下来还将积极推动大亚湾区启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孩子能正常升学和顺利就业,是特殊学生家长最大的愿望。2024年,惠州市教育局联合市人社局做好保障特殊群体初中应届毕业生就读公办中职(技工)学校(含民办公费生)工作,设置公办中职学校招生指标数5%、民办中职学校公办收费招生指标数10%给予保障,共有2352个公办学位(含民办公费生)。
办好特殊教育,特殊学生也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2024年,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惠州市特殊学校的5名视障考生在全国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心仪的大学。
其中,钟瑜娜和张幸桢被北京联合大学音乐学专业本科录取,熊莉被长春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录取,文凯旋被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专科录取,黄贵芬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录取。
关键词6: 教师培养
“三支队伍”建设跑出加速度
这一年,惠州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书记校长、名师、教研“三支队伍”建设跑出加速度。
2024年以来,惠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全市400多所中小学校100%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
在教育一线,书记、校长是学校的领头人,要躬身表率、示范引领,才能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
为了提升学校书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惠州通过举办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教育系统中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的书记校长队伍,为惠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引领。
2024年,惠州市基础教育“头阵计划”收官,为期三年的培养工程输出了卓越校长、教师、班主任“1+N”团队180个,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打头阵、作示范。
在各级名师培养项目的推动下,惠州全市新一轮省级“三名”工作室主持人比上一轮增长100%;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培养学员比上一轮增长26.7%。
此外,惠州还采取面向全国招聘、遴选等方式,配齐配强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研训员),惠州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和4个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建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4个学科共69个学科研训基地,为教研员(研训员)提供多层级、全覆盖的教育教学试验田和孵化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4年以来,惠州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终身班主任”荣誉机制,推出六大“礼遇待遇”政策,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提振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
被认定为“终身班主任”的教师可享受包括交通、就医、通信在内的6项“礼遇优待”——可免费乘坐惠州市范围内公交车辆,可享受全市公立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服务,可享受每月300分钟国内免费通话和20G国内免费流量,享受法律咨询等公共法律服务,部分景区或剧院免门票,在荣退前可享受一次统一组织的市级或县级疗养服务等。
“能赶上首次认定‘终身班主任’,我感觉很幸运。这一举措切实提升了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首批被认定的惠州市“终身班主任”之一屈晓娟(化名)感觉特别幸运,她表示这项荣誉将激励自己在班主任的岗位上继续做下去,为年轻的教师作表率。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梁维春(部分为资料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