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海域,100多头海豚“集体出游”的场面,被出海渔民拍到,非常壮观。
事实上,这并非深汕海域首次出现海豚,过去三四年间,深汕海域几乎每年都会发现海豚“来访”,备受关注。那么,深汕海域为何会频受海豚青睐?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如今,深汕这片璞玉般的海域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还成为“海上精灵”海豚们的美丽家园。
深汕海域为何出现百余头海豚?
此次深汕海域惊现百余头海豚“集体出游”,刷屏网络,走红出圈。
那么,这百余头海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海豚?深汕海域为何会出现百余头海豚?
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分析,本次出现在深汕鲘门芒屿岛、小漠乌山海域的海豚群,可能是一群长吻原海豚,大概有100多头,它们常常组群出游,喜欢各种水面跳跃,性情友善、社交能力强,出游大群中常常混杂其他同类、甚至不同类的海洋生物。
图片来源:汕尾海洋综合执法部门
图片来源:汕尾海洋综合执法部门
而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从渔民拍摄的视频画面推断,此次海豚群也有可能是白海豚属灰白海豚种群(Sousa plumbea),此类海豚会根据食物的分布进入较浅的水域。同时,灰白海豚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清澈、无污染的水环境。
“海豚有几种长得很像,加上光线和距离影响,很难辨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方亮近年一直在关注深汕海域的白海豚,在经过仔细观察视频图片后,他初步判断海豚群有点像真海豚(海豚的一种),“他们在深汕海域出现,或许只是路过,这种海豚都是深海鲸豚,有可能是追随食物跑到近海。”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原馆长劳赞表示,“结合以前深汕海域也看到过粉色和白色海豚,而中华白海豚的幼崽有灰黑色的,其他海豚颜色也有灰黑色的,这里边有中华白海豚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般海豚是为了捕食才集中起来。因为海豚在捕食的时候,把鱼群从海底赶到水面集中在一起,然后轮流上去攻击,跳起来把鱼群砸晕、砸伤了再吃。”劳赞介绍。
另外,海豚也有一定的社群特性。以湛江雷州湾中华白海豚为例,就分有四个社群,如同四个“村落”,各“村落”海豚很少往来。“深汕海域这次出现的100多头海豚,是不是同一条‘村’的?或者以一条‘村’为主,混入其他品种海豚一起来共享食物?”
“海洋精灵”为何青睐深汕海域?
海豚,被称为“海洋精灵”,尤其是中华白海豚,更是被誉为“海上大熊猫”。
这几年深汕海域频频出现海豚“造访”:2022年1月,鲘门百安半岛近海发现一头白海豚;同年6月,鲘门海域鲘门中学海滩出现一头海豚,后经相关部门和群众努力,成功帮助这条“迷路”海豚游回深海;2023年9月,深汕鲘门海域再次出现一头“迷路”海豚,相关部门与群众合力助其游回大海。此外,深汕渔民还发现过粉红色海豚。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海豚爱上深汕海域?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汕所在红海湾海域自古以来是重要的浅海渔场,海洋生物资源禀赋好,海豚食物资源丰富,附近海域一直是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域。
灰白海豚主要以小型乌贼、磷虾、甲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以及一些鱼类为食。春夏季节,深汕海域盛产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加上每年南海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活动,增加了白海豚的食物供给。
粉色海豚属于白海豚属(Sousa)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深汕地区常见的一种中华白海豚。它们喜欢栖息在水深适中、水质优良的区域,并在隐蔽且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如靠近海岸的区域,这样有利于它们的觅食和繁殖。
劳赞经过研究发现,深汕海域有十几种鲸豚类,有生活在浅水的,也有深海型的。深汕海域出现的有中华白海豚、短肢领航鲸、抹香鲸、瑞氏海豚、条纹海豚、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瓶鼻海豚、小虎鲸、侏儒抹香鲸等,这个品种很多。
深汕持续加强对渔船活动的有效管控,优化海洋生态,为海豚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以海为底,力绘生态“美卷”
蓝绿交织,鱼翔浅底;碧波万里,人海相依。深汕渔民对海豚有天然的喜爱之情,把海豚亲切地叫作“妈祖鱼”。
这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海为底,力绘生态“美卷”的一个缩影。
“总的来说,海豚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呢?海豚是吃鱼的,说明鱼多了,反过来说明被鱼吃的饵料多了,而鱼的饵料就是小鱼小虾,也说明小鱼小虾多了。”劳赞表示,从生物链的角度来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和虾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是吃浮游植物的,而浮游植物的多少又和海域环境良好与否,是密切相关的。
“海豚出现越多,说明这个海域的海洋环境、生态环境越好。尤其是中华白海豚对环境很敏感,环境不好的话,它可能就会远离那里。所以中华白海豚是这个海域生态环境好坏与否的一个旗舰型物种。”劳赞开玩笑地说,“所以海豚来深汕海域,它是带着奖章来的,它是给参与保护深汕海域的部门和群众带勋章来的。”
“海豚的出现,说明此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底声环境条件较好,人海和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海域是附近重要的浅海渔场,食物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与此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打击违法捕捞,全力做好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等工作,通过推行“船联网”监测系统,将85%的渔船纳入生态保护网络,有效降低渔业误捕事件发生。
“特别是海豚经过的相关海域,我们联合相邻地区海综大队、海警部门,定期开展违规渔具、定制网具清除行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海洋监测数据显示,深汕海水国控点位水质长期达到一类标准,通过开展一系列陆源污染控制、养殖排放监管、禁养区清退、入海河流水质保障等工作,深汕海域海水水质得以常年保持优良比例达100%。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深汕海域海洋生物丰富多样,包含了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游泳动物、鱼卵仔鱼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9种,占总种类数的38.78%。
值得一提的是,2021至2024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每年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鱼类放流217万尾。
当下和未来,这场关于生态保护、人海和谐的深汕故事,还在精彩讲述中。
南方+记者 陶清清
图片:陈国富 林梓坤 珠海发布 青岛水族馆 深汕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