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田水乡到精致水城,赓续南沙横沥文脉基因向新而行

南都广州 2025-03-14 18:45


地处南沙区中部的横沥镇,是南沙中心城区的发展核心。600多年前,滔滔珠水裹挟大量泥沙在这里冲积出一片沙坦。烟波浩瀚,海浪翻涌,是横沥镇最初的模样。在漫长的围垦造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沙田村落。纵横交错的河网滋养着横沥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水乡文化,也造就了这个高速发展又具有温度的岭南水乡。

为深入挖掘横沥镇的历史文化资源,3月12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共南沙区横沥镇委员会、南沙区横沥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水乡新韵·传承与发展”横沥镇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横沥镇顺利举办,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为横沥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横沥灵山岛尖。通讯员供图

经历数百年沉淀

从沧海到桑田

横沥镇地处南沙区的中心位置,因镇内有上、下横沥水道而得名。河涌纵横,沙田连片,独具水乡韵味。南沙城市空间的变化曾经历“洲岛——坦沙——沙田——陆地”的过程。南沙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李彤在会上介绍,珠江口原是一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众多岛屿的内海湾。距今约四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中期以后才不断由西江、北江、东江及其他小江携带泥沙在下游沉淀和堆积起来。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围垦造田,使当地逐渐形成复合型三角洲。让水上居民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个村落。

南沙新区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受访者供图

李彤介绍,影响横沥镇形成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沙湾何氏始祖何人鉴,公纳价入广东常平司,承买官荒山园地沙坦,开始了在南沙大规模围垦造田先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东莞与香山交界水面和南沙村前面先后浮起大片沙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两县争沙达成和解,在万顷沙中间开挖界河,界河以西大鳌沙、沥心沙属香山县;界河东北归东莞县管辖,主要包括现在的珠江街、横沥镇等。

旧时当地人从河涌挖淤泥到农田作为施肥。受访者供图

历史上的南沙区域曾先后隶属于东莞、中山、珠海。1978年1月1日横沥公社正式挂牌成立,才有了横沥镇最早的形态。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划归南沙区管辖;2005年10月12日原番禺灵山镇的七一村、庙南村和庙贝农场划归横沥镇。2012年12月1日,番禺区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正式由南沙区管理。现阶段,横沥镇下设2个社区14个行政村,面积54平方千米。

水脉也是横沥的文脉

以冯马治水精神,激励后代发展

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沙分院总规划师丁叶看来,横沥的发展离不开水,横沥的文脉也是水脉。这里因水为名,依水而生、共水而兴。

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横沥也孕育出一批丰富的水乡文化遗产。其中以“冯马治水”的传说最为出名,也是横沥重要的文化根基。

2007年,有村民在河沟里偶然发现了一块石匾,上面清晰地印刻着“冯马”二字,也由此找到冯马村的由来。通讯员供图

据介绍,当地的冯马三村早在16世纪中叶已基本淤浅成陆,明中至清初地主在此筑围垦耕,中山、顺德、南海等地的人前来务工或打鱼,并在河涌两岸搭建茅寮聚居而形成村落。因为没有大山的依靠,每到汛期,这里便容易被洪水威胁。相传在清朝的一次汛期中,当时冯马村所属的香山县衙门派出冯姓、马姓两名差役到村落指导防汛事务。两位差役尽职尽责抗洪,然而当年汛期严重,冯、马姓两位差役在决堤后的抢险过程中不幸被洪水卷走殉职。最终围堤保住了,农田和村民都安然无恙。

为纪念在抗洪中英勇殉职的冯、马姓两位差役,村民在村头种了两棵榕树。如今,这两棵树龄超140年的榕树早已成参天大树,绿树成荫,百余年来一直庇护着冯马三村。2016年,横沥镇修建冯马纪念公园,以此弘扬英雄丹心为民精神。

冯马治水的故事。通讯员供图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宋中雷表示,冯马治水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也成为激励后人治水防灾的精神象征。在冯马治水传说的启发下,横沥镇后来建设了多处水利工程,其中不乏在全国水利业界较为出名的冯马庙水文站。对农业生产的灌溉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又提供了较好的防洪和减灾功能,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新兴四方楼又称为新兴炮楼。通讯员供图

此外,在横沥镇还保留着象征的坚毅不屈、保卫家园的新兴四方楼(又称新兴炮楼)。据介绍,新兴四方楼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位于南沙区横沥镇新兴村十五队,坐北向南,青砖构筑,楼高二层,占地面积39.97平方米,是为防海盗活动、保护乡亲而建,当时共建有5座,每座炮楼分别配有6至7名枪手。后来,配楼被拆除,仅剩主楼。2010年,新兴四方楼登记为南沙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相关部门着手修缮新兴四方楼。此次修缮将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尽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现遗存的历史面貌,尽可能保留和真实反映建筑的历史信息。如今这座建筑也成为不少人到访横沥追寻历史的打卡点。

咸水歌唱出渔民的生活智慧

水文化习俗广为流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横沥的历史文化与人民智慧,根植于这片水乡大地。横沥镇人民在长期与水患斗争中所形成的独特治水智慧与用水习俗,不仅用在横沥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水乡文化。悠扬动听的咸水歌与趣味十足的赛龙艇都是横沥镇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咸水歌是横沥镇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受访者供图

所谓“龙艇”,即农艇,是过去水乡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每逢佳节,人们会举办“扒农艇”“扒禾桶”等一系列的农闲活动。久而久之,在端午时节前后举行赛龙艇活动便成了南沙各镇街水乡的传统文化活动。赛龙艇也是南沙区沙田文化、渔业文化及水文化的集中体现,寄寓了南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据介绍,该项目于2015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横沥镇也是非遗项目南沙赛龙艇的保护单位。其中以横沥镇的女子龙舟队最为出名。宋中雷介绍,1986年,横沥镇正式成立女子龙舟队,是全省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女子龙舟队。自成立以来的30多年间,她们多次代表市、区征战国内外各类龙舟竞赛,屡获殊荣,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带远近闻名龙舟队的铿锵玫瑰。

在研讨会现场,来自横沥镇的本土咸水歌歌手梁添好、东涌镇的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健仔以及榄核镇的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柳燕,分别献唱咸水歌经典曲目《海底珍珠容易揾》《唱起那盛世咸水歌》和《星海家园》,让现场与会嘉宾能够直观地欣赏不同镇区咸水歌所蕴含的特色与韵味。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健仔现场演绎咸水歌。通讯员供图

同样作为广州咸水歌传承人的刘学东,从三个镇区咸水歌的曲、调、词、演唱技巧等方面着手,不仅分析了横沥咸水歌与周边地区的异同,更强调保护水乡非遗对加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大家对横沥水乡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交融与差异的深入思考。

从沙田水乡到精致水城

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体系

潮涌大湾区,奋楫逐浪高。如今的横沥镇已从昔日的农业小镇蝶变为一颗“创新明珠”。

崭新的横沥镇,正从昔日的农业小镇蝶变为一颗“创新明珠”。通讯员供图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横沥岛尖和灵山岛尖列入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揭牌,横沥岛尖、灵山岛尖属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范围,定位为“国际金融岛”“科技创新枢纽”。2022年,《南沙方案》印发,明珠湾起步区开展规划提升研究,横沥岛、灵山岛尖定位“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央活力区。

横沥从传统农业小镇跃升为国家级新区开发重镇,工作重心也由单纯的社会管理转入了开发建设并重。从沙田水乡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城市建设方面展现了南沙的精致与创新。丁叶介绍,依托横沥镇丰富的水资源,将利用好水元素做好城市规划建设。未来将建设明珠湾超级堤(灵山超级堤、横沥生态堤)、河涌碧道打造高品质的城镇滨水空间。

横沥辖区内标志性的灯塔码头。印象南沙陈小铁摄
精致的悦海钟楼。印象南沙陈小铁摄

横沥镇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李君表示,横沥既传承着传统水乡的历史文脉,更有着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横沥将始终坚持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发展当中,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明珠”。

在产业方面,未来横沥将在低空经济发展、构建灵山岛、横沥岛协同产城共融活力圈、打造“水乡文化+现代农业+体育经济”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体系等方面展开工作部署。立足明珠湾示范场景的独特优势,奋力将“天空”变“粮仓”,促“云端”成“富矿”。

明珠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南沙明珠湾管理局供图

2024年6月,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超级示范应用场景落地横沥辖内的明珠湾核心区,将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旅消费、物流配送四个方面共12个应用场景计划项目。围绕低空经济发展,将在横沥镇构建起新的产业链生态。

南沙IFC空中图书馆。

除了现代产业和都市风光,在横沥镇还有着美丽生动的田园画卷。李君表示,在这片发展沃土上,横沥始终坚持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发展当中。一方面,横沥镇致力传承传统文脉,如举办“三人农艇赛水上嘉年华”和“咸水歌培训班”等传承非遗。近年来,横沥镇奋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水乡,依托灵山岛城市客厅、明珠湾、IFC空中图书馆、悦海钟楼等地标,串联横沥镇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开展风筝比赛、农艇竞速、秋野市集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助力南沙“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用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文脉赓续,生生不息

从沙田水乡到现代化城市,横沥正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奋力绘就一幅更加美好的文商旅融合新画卷。

以冯马三村为例,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村内道路和庭院美化绿化,先后建成了冯马纪念公园、冯马大戏台、冯马三牌坊、观光瞭望塔、连心桥等打卡景点,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景观。

横沥镇灵山岛全景。通讯员供图

宋中雷在会上指出,文旅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在高速发展进程中,如何留住乡愁与记忆成为横沥镇传承文脉的重要任务之一。宋中雷建议,进一步深挖当地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识别性,有深度的产品,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可以尝试开发以冯马治水、新兴四方楼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利用现代科技,如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建设冯马纪念公园等景点作为美丽乡村的新亮点,吸引游客参观。

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鲁辉在会上强调了保护根脉、与时俱进、融合创新的重要性,要激活横沥以“水”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串联水乡文脉与“国际金融岛”的定位,打造“上善若水·财富共生”文化IP。她指出,保护根脉意味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横沥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俱进则要求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横沥“双岛(灵山岛、横沥岛)、四水道(蕉门水道、上横沥、下横沥、洪奇沥)、六片水岸”等优越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城市设施,积极探索历史文脉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的新路径。只有做到正确的、合理的历史文脉活化利用,才能确保横沥的历史文脉与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未来,横沥镇将继续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抓紧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横沥将成为南沙自贸片区、南沙科学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谭清月 张家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