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权威专家到南雄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科学考察,实地探究南雄地区恐龙蛋和脊椎动物化石的特异埋藏条件,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界线的地层划分等重大科学问题。
此次科考汇集了国内恐龙蛋化石、古哺乳动物、地层研究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科考期间,专家组深入油山镇的杨梅坑——大塘剖面,开展剖面调查、取样、测量等综合科考工作。
据了解,位于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K/Pg界线剖面)是我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的标准剖面,研究程度较高,是全球研究恐龙灭绝大实践的绝佳地点,备受地质学家的重视。
“我们首先是要把这里的一些剖面要做清理,因为很多年过去剖面上都长了很多植被,想再找到标本,可能就相对很困难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蜀康介绍,这就是南雄独一无二的一张名片。
已经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二级研究员叶捷,曾经在南雄开展过十多次的科考活动。今年带领中国科学院团队,再次踏上南雄这片红土地,实地开展古生物和地层研究。他认为,南雄坐拥省内乃至国内稀有的恐龙古生物化石群等自然遗迹资源条件,要保护利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南雄市是著名的“中国恐龙之乡”,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南雄恐龙化石及地层界线地质遗迹具有极其典型意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和研学科普价值,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是地质遗迹中独一无二的稀世之宝,是不可多得和再生的自然遗产。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李思番 高方悦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