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中国地图
目光一路向南
当视线定格在中国大陆最南端
你会邂逅一座充满“海味”的城市
“北有青岛,南有湛江”
这方热土是“红树林之城”
是负氧离子充盈的“洗肺之城”
是“中国海鲜美食之都”
以“鲜美”二字享誉全国
陈北跑、李卫强、吴东俊、彭镇强 摄
陈北跑、李卫强、吴东俊、彭镇强 摄
生活在“港城”湛江
是海风与汗水交织的浪漫诗行
人们脚踏实地,向海而生
湛江明确抓经济、抓民生
抓环境、抓作风的主攻方向
加快打造产业湛江、生态湛江
平安湛江、鲜美湛江
文明湛江、幸福湛江
“四绿一蓝”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海上新湛江”雏形初现
在这里
舒适的生活与奋斗的身影并不相悖
乘风破浪过后
一个优雅转身
便是烟火人间
湛江蓝
湛江坐落于雷州半岛
三面环海
拥抱着南海的万顷碧波
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碧海与蓝天
阳光充沛、气候温润
孕育出最澄澈的“湛江蓝”
湛江海洋资源丰富,随手一拍就是大片。罗锦屏 摄
湛江海洋资源丰富,随手一拍就是大片。罗锦屏 摄
湛江坐拥“一湾两岸”的美景
素有“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美誉
金沙湾的晨曦吻醒白鹭
观海长廊的晚霞浸染归帆
在市区,人们能随时随地
和大海来一场亲密接触
湛江海湾大桥。 何子亮 摄
湛江海湾大桥。 何子亮 摄
星罗棋布的岛屿如同散落的珍珠
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
硇洲岛、南屏岛……
这里是绝佳的滨海旅游胜地
沙滩绵长,海水清澈
处处皆景,四季皆宜
浪漫合水线。 郭龙碧 摄
浪漫合水线。 郭龙碧 摄
生态双璧
湛江的海岸线会呼吸
绿色的红树林如“海岸卫士”
不仅是抵御风浪的“绿色长城”
亦是候鸟迁徙的驿站
红树林如同海面上的一面绿毯。张由琼 摄
红树林如同海面上的一面绿毯。张由琼 摄
湛江是全国红树林分布最多的地级市
拥有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
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1年12月
湛江启动“红树林之城”建设工作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
红树林里栖息着不少鸟儿。蓝伟强 摄
红树林里栖息着不少鸟儿。蓝伟强 摄
碧波之上是红树林
碧波之下则是白海豚
红树林和中华白海豚
组成湛江“生态双璧”
成群白海豚畅游雷州湾。 吴东俊 摄
成群白海豚畅游雷州湾。 吴东俊 摄
湛江雷州湾生活着
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这些“海上大熊猫”
经常成群出现在海上
又被称为“生态奇观”
成为湛江生态答卷的灵动注脚
天南重地
湛江被誉为“天南重地”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便有人类活动
百越遗韵与中原雅音在此相和
疍家渔谣和商贸之歌在此交响
淬炼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雷州文化
赤坎古商埠举行民俗活动。 吴开宋 摄
赤坎古商埠举行民俗活动。 吴开宋 摄
漫步赤坎古商埠
连片骑楼勾勒往事
昔日商船帆影仿佛就在眼前
漫步大街小巷
转角便能邂逅法式风情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 吴东俊 摄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 吴东俊 摄
每到年例
各式各样的非遗轮番上阵
带来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吴川飘色。陈慧棠 摄
吴川飘色。陈慧棠 摄
目前,湛江正在谋划
中心城区风貌提升工作
打造“四个圈层的风光”
现代海湾、法式风情
历史肌理、田园风光
在时代浪潮中
打造独属湛江的城市美学
海鲜自由
生蚝、对虾、金鲳鱼
马友鱼、马鲛鱼、小青龙、鲍鱼
泥丁、沙虫、花蟹、东风螺……
湛江人的餐桌上
一年四季都不缺海鲜
金鲳鱼丰收场景。 吴东俊 摄
金鲳鱼丰收场景。 吴东俊 摄
湛江人不仅在陆地上劳作
还学会了耕海牧渔
星星点点的海上养殖平台
彰显湛江人挺进深蓝的勇气
湛江海鲜实力有多强?
这里是“中国金鲳鱼之都”
“中国对虾之都”
“中国海鲜美食之都”
“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
渔民正在劳作。 洪国春 摄
渔民正在劳作。 洪国春 摄
渔船归来时的喧闹
与市场上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天光渔市。 陈文 摄
天光渔市。 陈文 摄
遂溪江洪天光渔市
天亮即散场
为食客们捎去大海的第一口鲜
海边夜市里
小摊位上飘着海鲜的香气
人间烟火气在此刻具象化
炭烤湛江生蚝。
炭烤湛江生蚝。
天蓝、海阔、风轻
亚热带阳光穿透云层
洒在这座半岛之城上欢迎到湛江
来一场身心的诗意栖居
4月26日
“百万英才汇南粤”
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
(成都站)
将在成都世纪城
新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举行
现场超200家参与单位
提供超1.8万个岗位
覆盖包括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
生物医疗等在内的多个前沿领域
更有10000+个实习岗位
湛江发布编辑部
整理/编辑:林露
校对:冯志坚
审核:顾大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