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习近平主席拉美之行④
文 | 丁戈隆东



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拜登:中方愿同美国政府继续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平稳过渡
“过去4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也开展了对话和合作,总体实现了稳定。”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
(一)
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备受关注,除了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更是因为这次会晤的时间节点特殊——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面。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面。
2024年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明年1月中旬即将重新执政,拜登政府的执政时间仅剩下两个来月的时间。
国际社会期待从这次中美元首会晤中展望接下来的中美关系,特别是观察了解中国将如何同特朗普政府打交道。
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时的重要讲话,不仅总结了过去4年中美关系的历程、经验、启示,也重申了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目标、原则、立场。
事实上,这既是讲给拜登的,也是讲给新一届美国政府的。
(二)
过去4年,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一度陷入“建交以来最低点”,后面在中美元首的战略引领下终于实现“止跌企稳”。
近一年多来,两国元首指导双方团队通过磋商确定了中美关系的一些指导原则,共同推动两国对话和合作重回正轨,恢复和新建了20多个沟通机制,在外交、安全、经贸、财政、金融、军队、禁毒、执法、农业、气候变化、人文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习近平主席系统总结了中美关系的七点经验启示,包括要有正确的战略认知,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平等相待,不能挑战红线、底线,要多搞对话和合作,要回应人民期待,要展现大国担当,为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中美建交45年来的经验和启示。
如果两国做伙伴,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如果把对方当对手,恶性竞争,中美关系就会遭遇波折甚至倒退。
(三)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时就台湾、经贸科技、网络安全、南海、乌克兰危机和朝鲜半岛等问题阐明中方立场,并首次明确中方不容挑战的4条红线——
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
中美是两个大国,难免有些矛盾分歧,但不能损害彼此核心利益,更不能搞冲突对抗。
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台独”分裂行径同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美国想要维护台海和平,关键是要认清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本性,慎之又慎处理台湾问题,明确反对“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不可剥夺、不容无视,各国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不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别国恶意设限打压。
美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对方,也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压制对方,更不能为保持本国的领先地位而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
(四)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频发,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既关乎两国人民,也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要继续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实现中美两国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和平共存,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
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没有变。
中国愿同美国继续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延续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的企稳势头。
当然,这需要美国与中国相向而行,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恪守《联合国宪章》、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这些原则,继续稳定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
(五)
诚如中美元首所评价:“这次会晤坦诚深入,是建设性的,愿继续保持沟通联系。”
大国竞争不应是时代底色,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
“脱钩断链”不是解决之道,互利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小院高墙”不是大国作为,开放共享才能造福人类。
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期待双方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稳下去、好起来、向前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