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松涛阵阵;
林风飒飒、山涧潺潺。
岭南,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两千多年来,
跨越五岭的众多古驿道打破地理限制,
形成了联系中原与海外的
南粤古驿道脉络,
山海相连,点亮文明星火。
▲钟凡/手绘
▲钟凡/手绘
长南迳古道位于珠海凤凰山,
起于珠海唐家湾镇官塘社区,
终点为珠海前山东坑村,
与珠海的岐澳古道
在长沙圩交汇后通往澳门,
是古时南朗、翠亨、上栅、官塘等村民
往来前山、澳门等地的主要道路,
因此也成为了研究清代香山地区
与澳门之间交通发展史的
重要实物资料。



踏上布满青苔的旧石板路面,
摩挲岁月痕迹的石碑,
恍如穿过旧时烟尘,
耳中是群英的脚步声,
脚下流淌过半部中国近代史,
当年,无数像孙中山一样
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先驱们
就从这里走出,
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钟凡/摄
▲钟凡/摄
古道开路年代不详,全长约4.5千米,
穿越凤凰山,
于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
后随着岐关公路和沿海国防公路的修通,
这条古道才渐渐清静了下来。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2016年底,
长南迳古道被确定为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之一后,
珠海对其进一步开展了保护修葺工作,
目前,共修复了3.5千米的古驿道本体。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初入古道,
便带给人宁静、清幽之感,
信步其间,看路旁苍劲的古树,
静静淌过的小溪,
还有那一百多年来
依旧保存完好的长南三孔桥。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钟凡/摄
▲钟凡/摄
长南三孔桥原名沙沙桥,
该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桥中设船型桥墩两个,
迎水端为三角形分尖,
利于水力分流,
整个桥梁建造工艺精细,
结构紧凑稳固,桥面平整,
是珠海地区保存
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古桥。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质朴的古道,一路曲径通幽,
一派物自天成的美感。
驻足在观景台,
放眼凤凰山层峦叠翠,
清风徐来,极目骋怀。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过了五溪亭,
开始踏上保存完整的古石阶步级。
由人工开凿的条石和自然块石
通过不同组合形式铺筑而成,
并有完善的纵、横沟排水系统。
铺筑因形就势、灵活多变,
结构稳固、营造精巧,
凝聚着传统筑路工匠的智慧。
▲钟凡/摄
▲钟凡/摄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沿路攀登,
便会经过一处摩崖石刻,石刻不大,
是清雍正三年(1725)
官塘村佘非凡率领村人修路时所题,
上刻“雍正三年孟秋
榖旦佘非凡重修长南迳”十六字。
▲钟凡/摄
▲钟凡/摄
这十六个字背后,
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父爱亲情。
佘非凡当年任职香山县县宪,
卸任后便返回官塘居住,
他的二女儿嫁到了东坑,
与官塘隔着一座凤凰山,
来往要经过凤凰山上的长南迳。
彼时的长南迳,
因年久失修、杂草疯长,
为了让女儿通行方便,
佘非凡便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
出资重修长南迳。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古道沿途经过山顶、平坡、
陡坡、小溪、沟壑,
就今日来看,建设条件都十分困难,
佘非凡带领着乡亲们,
在险要处劈山凿石成通途,
在陡坡处铺砌石板成阶梯,
这条蜿蜒的山间小道就在日复一日地
艰难磨砺中被重新修复了。
▲钟凡/摄
▲钟凡/摄
青山依旧、古道悠悠,
一如三百年前
那个蝉鸣鸟叫的孟秋之日,
当年满怀热情
对长南迳进行修复的人们,
永远值得后人赞叹与感念。
▲钟凡/摄
▲钟凡/摄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古道沿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镇、古村
以及名人故居等,
是清代广东政府治理香山、
管理珠江口西岸海防、
管辖澳门的交通动脉,
同时,
也是大量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
传播到中国内陆地区的主要路径。
▲陈佳哲/摄
▲陈佳哲/摄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如今,人们沿着古道研学,
触摸山川生态,感悟历史风云,
探寻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精神脉络。
长南迳古道上的故事,
无论事关道路还是事关历史,
都为后人留下无限思考。
那山、那道、那行者,
虽生在那时,
却走向今天与未来。
▲钟凡/摄
▲钟凡/摄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视频/李蓉、李睿、何嘉豪、甘颖恒
编辑/明敏
责任编辑/田海
三审/陈惠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