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东莞是一本厚重的典籍,那么莞城无疑是其中的“扉页”。“扉页”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应是那些历经无数沧桑的“古韵新貌”。
迎恩门城楼(俗称西城楼),是莞城的必打卡处,见证了莞城几百年风雨沧桑。
站在迎恩门城楼之上,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远处,明朝洪武年间的古风轻轻拂过歇山顶的檐角,而在古城墙的根基附近,南海卫城墙遗址之上,考古学者们正使用着高科技工具进行精细的发掘工作。这座城楼曾见证过明清时期东江盐船的繁忙景象,如今则成为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风景。六百岁的城楼默默承载着所有目光——它早已习惯成为背景。
东莞可园是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除却典型中式园林的小桥流水外,园内还有美不胜收的繁花。一个月洞门,就框住了一方景致。
作为岭南园林中浓墨重彩的惊鸿之笔,叠砌而成的英石,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似乎仍洇染着张敬修征战时挥洒的汗水。这位曾投身战场的清军将领,把自己在南征北战中积累的胸中丘壑,巧妙地化为假山石隙间 “可行、可望、可游” 的文人理想景致。
容庚故居,是容庚和弟弟容肇祖、妹妹容媛的出生地,三进深,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住宅建筑,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在容庚故居的趟栊门前,历史显露出粗粝的质地。这座三进三间的清末民居里,《金文编》手稿的墨香仿佛仍在空气中弥漫。岭南建筑独有的风情满溢其间,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模糊的光斑。故居各处,展板林立,其家族后人捐赠的藏书有序陈列,详细地讲述着容庚的生平以及其家族的历史渊源,将生于莞城、长于莞城的伟大学者容庚当年的生活轨迹,清晰地还原在众人眼前。
却金亭碑,立于明嘉靖年间,碑文记录明代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事迹,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文物。
暮色渐起,为却金亭碑镀上一层金边,此刻,明朝的月光与现代的霓虹开始交接。身着校服的学子们围在碑前,认真阅读着嘉靖二十一年的碑文,上面记载着番禺县尹李恺拒收暹罗商队厚礼的往事。时光流转,景象更迭,他们或许并不知晓,当年外商泊船的码头,如今已堆满跨境电商的快递箱,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关联。
此外,莞城街道辖区内有多个风格不一的文创园,既有极具纪念意义的工业风,也有治愈人心的休闲风。每一个文创园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
沿东莞水道而行,鳒鱼洲文创园和工农8号的工业记忆正在发酵。大烟囱仿佛设计工作室的骨架,老车间高耸的穹顶下,留下了全国农村工业化先锋和模范的历史烙印,与现代文化沙龙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身着时尚服饰的年轻男女在涂鸦墙上挥洒创意,他们喷绘的作品与废弃的钢管在阳光下展现出相似的金属光泽。
拐进囍舍文创园的窄巷,旧时光在花窗格子里重新显影。彩色电缆、碎石、木板与各种植物融入了旧建筑,使原本朴素、平庸的旧建筑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三合院”中庭的老樟树下,咖啡师用烟熏豆制作手冲,馥郁香气与二楼工作室飘出的油墨味,交织成特殊气味图谱。
值得一提的是,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历史街区典范”为定位的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包括一街(中兴路骑楼街)、一河(珊洲河滨水文化带西段)、一园(西城楼公园),于2024年12月12日正式开放。
当月光渐渐浸透东莞记忆街区,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才真正拉开帷幕。在清代老宅古朴的门楣下,共享空间里的公共艺术项目正悄然展开,年轻人们以艺术为笔,努力复原那些渐渐消失的故乡记忆。而在这街区之中,最具温情与活力的时刻,总是出现在茶楼里。莞城曲艺协会的艺术家们翩然而至,登台献艺,那宛转悠扬、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响起,昔日 “茶楼粤剧,饮茶睇戏” 的热闹场景仿若再度重现。
南方+记者 刘远忠
通讯员 莞城融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