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中山全面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向土地碎片化、产业低效化宣战。三年来,“工改”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践的关键一子,不仅重塑了中山的产业空间格局,更成为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想这几年,我们面对了多么艰难的局面。2022年1月4日,在这里,低效工业园改造动员大会拉开了序幕。一路走来,多么艰辛。几年来,全市上下踏平坎坷,终于蹚出了低效工业园改造这条大道。
三年来,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助力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8万元,排名全省第二。这场改革不仅推动土地空间再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面貌焕新,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中山以改革思维破局
带动“百千万工程”满盘皆活
中山“工改”始于土地,却不止于土地。改造之初,历史遗留产物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绊脚石”,面对“统一认识难”“矛盾协调难”“清租清退难”等五大难题,中山以改革思维突破桎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裴长洪表示,低效工业的土地利用改革,要改革原来固有的利益格局,所以这是一个破局的行动。
三年来,中山清理113项束缚性政策,出台涵盖空间规划、土地整备等七大类“工改”新政策86项;探索创新“单一主体归宗”“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等10种改造模式,破解土地权属复杂、资金短缺等难题;帮助企业完成搬迁安置651家,发放腾挪奖补资金3284万元,让企业家、群众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改造积极性。
中山市小榄镇北区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村民梁志明说,没“工改”前,这里300亩地全部都是锌铁棚。说实话,收益仅能维持日常的开支。通过这次“工改”,仅物业租金收益就提高了三倍左右,很可观。
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凤祥说,政府推动了“工改”的政策,力度非常大,破解了我们多年来的用地难题。我们可以继续留在中山这片沃土上,将企业做大做强。
中山以多维联动立新
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三年来,中山将“工改”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与富民兴村、美丽村居建设、社会治理等结合,形成多维联动效应,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山路径”。其中,“工改”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入选“2024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政务建设展示成果,项目研究荣获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中山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2024年,中山“工改”入选国家级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聚焦“经济强”,“工改”以来,中山累计建设千亩以上连片项目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83个,让土地碎片变连片,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广阔空间;改出来的有效空间,有效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累计新招引、服务企业1851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1862亿元。
聚焦“乡村美”,中山通过源头治污,有序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累计拆除整理超1.7万亩,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中山95%以上村(社区)达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经济强了、城乡美了,中山还将生态与安全并重,累计整治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258万平方米,与2021年相比,火灾事故下降近30%,有力保障社会平安稳定。
三载攻坚,近500名市直干部以“工改”作为磨刀石、练兵场,走出办公室、脱离舒适区,政企民“三向奔赴”,书写了从“发展失速”到“逆势突围”的转型答卷。中山“工改”已成大势,但改革不止步,攻坚还需再深入。面对深中通道通车的历史机遇,中山正以“空间红利”换“发展动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山样本”。未来,中山将继续以“工改”为笔,绘就“强、富、美”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秘书部部长宋冬表示,接下来,“工改”会从现在建出来的厂房、周边环境的配套、基础设施的配套,要从这方面把园区的软实力给提升起来。把“工改”改出来的土地、厂房,建成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园区,能够发挥它最好的效果。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说:“我们也期待着能够把前些年通过艰苦努力改出来的这些产业发展的空间,在2025年能够开更多的花、结更好的果。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中山的产业结构方面、在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方面,能够有进一步质的突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