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南海,传统文化IP绽放新经典丨“人文南海”这一年④

作者 李欣;廖明璨 2024-12-26 19:58

寒冬时节,南海大地上,龙舟依旧划得火热。12月中旬,第七届九江龙舟联赛敦根龙舟闯关挑战赛刚刚闭幕。这是2024南海“龙超”收官之战,参赛队伍热血拼搏,见证“九江龙”闯关争霸的团结与勇气。

南海龙舟,不止在端午,能从年头扒到年尾。今年,南海还在“南海龙超”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成龙舟+龙狮的群众体育盛事品牌,让人们对这个古老传统的IP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南海,以龙舟、龙狮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IP,正加快探索更多新表现形式,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更鲜活的文化生命力,愈发闪耀的人文之光,将助力南海在新一轮城市竞合中破圈而立,迎来更多属于这座城市的高光时刻。

从龙舟说起

一个岭南文化IP的崛起

说起南海传统文化IP,龙舟是一个绕不过的存在。每年的南海龙舟,总会迎来自己的火爆时刻。

叠滘龙船率先打响这一炮。时间回到今年6月,2024中国(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开赛后,连续几天,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直击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佛山叠滘龙船急刹漂移过弯”“龙船漂移看叠滘”“佛山龙舟赛鼓手神似吴彦祖”等多个话题持续引爆关注。

龙舟是南海的传统文化IP之一。廖明璨 摄

龙舟是南海的传统文化IP之一。廖明璨 摄

叠滘龙船漂移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IP”,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今年,赛事主办方利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通过“DOU来广东百千万”“广东DOU是好风光”特色主题活动,还邀请50名头部创作者、网红大咖参与划龙船、龙船饭等民俗体验,并对优质内容进行奖励,助推叠滘龙船热度飙升。

南海不只有叠滘龙船,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龙舟代表,比如大沥盐步老龙、西樵半山扒龙船、里水锦龙盛会、九江龙舟嘉年华等。同时,南海还推出镇域龙舟赛,如沥桂一体龙舟赛早在2012年就首次举办。

“南海龙超”的表现形式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单人龙舟耐力赛、五人龙舟“水上马拉松”,也有直道竞速,更有S弯、L弯、C弯漂移炫技,还有飞跃戈壁滩、穿越水帘洞等趣味竞技环节。

一项数据显示,今年,“南海龙超”赛事覆盖全区7个镇街,从年头持续到年尾55个项目超500场赛事。“南海龙超”规模之大、时间持续之久,放眼全国并不多见,也足以见证南海打响龙舟传统文化IP的决心。

今年11月,在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佛山市南海区“南海龙超”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将充分尊重各镇(街道)的传统,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有龙舟,周周有比赛”。自此,“南海龙超”不再只是“南海龙舟超级联赛”的简称,而是依托“龙舟+龙狮”打造的群众体育盛事品牌。

今年端午,叠滘龙船火爆出圈。廖明璨 摄

今年端午,叠滘龙船火爆出圈。廖明璨 摄

回首2023年,南海首度将赛事规格和筹办主体升格到了区级层面,结束了过去“龙超”长期民间自由生长的状态。今年“南海龙超”全民体育盛事品牌的再次提级,更将进一步弘扬南海龙舟文化、龙狮文化,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创新融合。

除了城市品牌的进一步打响,南海还在会上宣布,签约总金额达1.25亿元的南海国际龙舟运动中心项目,将落地九江。从概念提出到项目落地,“南海龙超”还将在新一年、新赛季,解锁更多新玩法、更多新场景,让竞赛激情点燃全城热情。

人文经济为引领

本土传统文化持续焕新

2024年即将步入尾声,南海传统文化IP的新突破、新期待,当然不只有龙舟。

南狮是另一个代表。12月14日,电影《雄狮少年2》上映,豆瓣评分8.4,依然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雄狮少年2》上映11天,总票房破6000万元。

从《雄狮少年》到《雄狮少年2》的拍摄制作,南海西樵都是重要取景地。电影不仅得到了南海区政府的重点支持,南海传统醒狮文化和功夫文化同样根植贯穿在两部作品中。

西樵龙狮。廖明璨 摄

西樵龙狮。廖明璨 摄

这是南海西樵,在人文经济学的理念下,创新打出“雄狮少年”IP,以“体育+”“影视+”为媒,向全球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有力尝试。随着醒狮、功夫文化的传播表达方式创新,更多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自发参与关注,让南海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与西樵邻近的九江,是九江双蒸的盛产地。这是一个拥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如今,博物馆旁建起了南国酒镇忆吧乐活街。白天,这里是一个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夜晚,江边的小店是和朋友畅饮的好去处。

九江双蒸。资料图片

九江双蒸。资料图片

同在南海西部,丹灶则通过打造项目和阵地的方式,用好仙岗村守一艺术馆主阵地,大力传播粤剧文化。以康有为为原型的原创音乐剧《天问》正在创作中,囊括了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忠义文化等,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初步排演。

在南海东部桂城,南海魁星阁上,非遗文化闪耀。自6月启动以来,这里已连续举办了八场“阅享魁星”非遗体验活动,通过举办阅读营、学术探索和文化体验等多样化活动,促进南海文旅新业态的发展,也让市民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来。

狮山将继续讲述好叶问的故事,并将乐安花灯会与咏春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进一步推广乐安花灯文化和咏春文化;大沥则计划以盐步老龙为基础,联动沥商等社会资源,推出端午欢乐季活动,大力弘扬龙舟文化;里水将计划在原来里水一河三岸龙舟赛事的基础上,整合水上电动冲浪板、尾波冲浪等赛事,以及贤鲁岛纳得利龙舟基地龙舟文化体验活动等。

从西部到东部,南海大地上,传统文化正散发耀眼的光芒。穿过岁月,历久弥新,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制造大区多元包容、魅力无限的另一面。

文化点亮前行之路

为南海打造更鲜明的标识

日前,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了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批名单共有42人,其中南海区共有11人上榜,涵盖咏春拳(叶问宗支)、洪拳(南海洪拳)、家具制作技艺(广式家具制作技艺)、糕点制作技艺(九江煎堆制作技艺)、九江鱼花生产习俗等。

这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公布,对促进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南海、佛山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激活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艺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忠义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

4月下旬,南海区弘扬“十大传统文化”暨文艺创作工作座谈会召开。南海在会上表示,作为岭南广府文化的核心起源地,南海已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正全面实施“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的思路是着眼活动创新、青年创新、传播创新三项策略重点,做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双向奔赴。

在10月份召开的南海区委全会上,全会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了47次,“人文”出现了18次。如此高频,足以看出南海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人文经济培育之坚定。

全会报告还强调,要站在珠江文明史的高度,大力打造“西樵山文化”IP,让“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成为南海更加鲜明的标识;依托“龙舟+龙狮”打响“龙超”品牌,强化赛事运营、城市营销、产品创新,为激活传统文化探新路,培育主理人经济等。

文化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回首即将过去的2024年,从区级到镇街,系列尝试的铺开,正加速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互相成就,赋予经济发展更深厚的人文价值,让文化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以文化城,以文聚力。万年文脉赓续,让南海蓄积更多向前的力量,全速驶向更美好的未来。相信更多的新惊喜与新变化,还在路上。


■数读

1、南海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尤其在龙狮、功夫、龙舟、工匠、美食、粤剧、忠义等七方面最具优势。其中,作为“飞鸿故里、醒狮源地”,南海孕育了黄飞鸿、叶问、武状元姚大宁等名人,拥有2700多头醒狮、1048支龙舟队,实现了“村村有龙舟、村村有醒狮”,超6万人武术人口、238间武馆、54个代表性拳种,是粤港澳武术文化交流中心。

2、南海“龙超”赛事覆盖全区7个镇街,从年头持续到年尾55个项目超500场赛事。今年在南海龙舟赛事带动下,佛山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250%;仅端午期间,南海区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43万人次,同比增长24%;区内6家星级酒店累计接待游客数同比增长54.41%。

3、作为全网关注的焦点,叠滘龙船漂移现象级出圈,吸引全网超36亿流量,带动全区住宿业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长超34%,实现旅游收入近4亿元;央视新闻大型直播《桨飞鼓声起 湾区“飙”龙船》在圣堂赛区设置了直播间进行直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总台港澳台中心等中央、省、市超80个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开赛三日累计总观看量超3750万。

采写:南方+记者 李欣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