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AI…读完2025政府工作报告,深圳有了这些目标

作者 徐烜和;朱洪波 2025-03-05 19:55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阐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安排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

这份报告干货满满。对于深圳而言,更蕴含着重大机遇,意味着使命责任。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深圳要以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为全国发展作出更大程度贡献。

经济大市“挑大梁”

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我国经济“稳”的态势巩固延续,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年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比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等等。

回望过去一年的发展,深圳在相关领域同样表现亮眼——

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制造向高向新持续发力。深圳有23种制造业产品占全国产量比重超10%,36种占比超5%,同时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

提到新能源汽车,就更不能绕开深圳。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93.53万辆,问鼎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透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从传统产业到高端制造,再到新能源产业,经济大市深圳,于全国都有着关键作用。

未来产业“谋先手”

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重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其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位列十项重点工作第二位。同时明确,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6G等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就在全国两会启幕前夕,深圳一天之内推出了四份行动计划,涉及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绘制出未来两年深圳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图: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

配套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含深度”进一步提升,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

另一配套文件——《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深圳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前沿科技产业是诞生“瞪羚”和“独角兽”的沃土。《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而作为创新之城,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是深圳这些年来谋划发力的领域。去年,深圳载货无人机飞行架次增长15%、规模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6%、31.8%、9.3%,分别占全国14.8%、24.1%、23.4%。

根据深圳官方公开的“家底”,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含6家独角兽企业),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含9家独角兽企业),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

对外开放“升能级”

报告还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今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城市。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4万亿元,时隔9年后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作为“外贸第一城”的深圳,也理应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方面,要稳住基本盘。2025年深圳明确提出“三稳”目标:稳住位次、稳住份额、稳住规模。

另一方面,要提升能级。2025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具体来看,2025年深圳计划扩大优势产业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大宗能源、优质农产品等重点商品进口,高质量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持续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等。

撰文:南方+记者 徐烜和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编辑 王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