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透视|化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思”与“进”

作者 杨建雄 2025-03-06 20:04

3月6日,化州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化州市市长梁金福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总结2024年发展成果,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直面问题、剖析风险。

从经济承压到民生短板,从城乡差距到财政紧平衡,报告以刀刃向内的坦诚,将问题置于聚光灯下,同时以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回应关切,就未来发展表露信心。

透过这份报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张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为底色的发展蓝图。

难中求进

过去一年,化州经济在多重压力下实现了“难中求进”。

产业平台的提质升级,筑牢了发展根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化州融入大湾区产业链提供了硬支撑。中通项目日收件量突破120万件,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建成,空港大道通车,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更吸引了一批优质制造业项目落户。报告显示,全年引进超千万元项目26个,投资总额达33.25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过半。

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激活了县域经济新引擎。化橘红产业的突破性进展是报告亮点之一。从进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到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化橘红品牌价值的提升带动了全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村BA”“中医药夜市”等文旅新业态的兴起、鉴江夜游等项目的谋划,标志着化州正以“农文旅融合”开辟消费新场景。

总结成绩之余,政府工作报告直面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其中列举的七大问题,直击化州发展的深层矛盾: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工业增长乏力、城乡融合水平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凸显、营商环境待优化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构成复合型挑战。

比如财政收支之难,造成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巨大。如何在“过紧日子”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

“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矛盾不回避、问题不遮掩,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在报告中,这段表态体现化州市政府的清醒认知,更彰显了直面短板、迎难而上的勇气。

实措破局

面对复杂形势,化州并未停留于“发现问题”,而是通过深化改革与精准施策,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行动指南。报告提出八大重点工作,围绕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绿美生态等八大领域精准发力,形成了“靶向”治理框架。

针对工业短板,化州打出“平台建设+精准招商”组合拳。例如与顺德共建“反向飞地工业园”,探索“研发在湾区、生产在化州”的协同模式,年内力争引进超千万制造业项目15个。这种打破地理边界的创新合作,为县域融入大湾区产业链提供了新思路。在农业领域,化州将推进化橘红、水产、预制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更多“富硒富锗·长寿橘乡”农产品品牌,推动“土特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升级。

在城乡融合方面,化州将以“典型培育”激活全域振兴。去年以来,杨梅镇航空酒店、蝴蝶谷景观湖等项目的落地,示范了镇域特色发展路径。今年,化州谋划打造石湾—新安—化州农垦—丽岗“十里橘香产业带”等项目,通过产业链延伸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报告明确,将聚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加快推进强县旺镇兴村,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面对财政压力,化州选择“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提升电、油、气、运等工业生产要素供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能稳定。探索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做法,打造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化州样板。

奋楫再出发

政府工作的最终成效,不在报表数字,而在群众切身感受。尽管过去一年化州“顶压前行”,但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我们看到,经济韧性转化为民生实惠: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78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77人,“乡村微工厂”带动近万名农民家门口就业;低保、特困供养补助发放超1.8亿元,弱势群体保障网进一步织密。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增长的成果正在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改善。

我们也看到,生态治理重塑宜居底色:空气质量达标率98.8%、森林覆盖率47.26%、5057个绿美庭院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化州人的日常风景。更具深意的是,整县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建设与新安近零碳示范区的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新增长点。

化州的实践表明,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政府,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当“矛盾不回避”成为执政常态,当“问题不遮掩”化为行动自觉,县域治理便有了破浪前行的底气。

展望2025,我们期待这座粤西县城以“实”的作风、“进”的作为,交出不负人民期待的时代答卷。

南方+记者 杨建雄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