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开隧道”,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帮患者挖肿瘤

作者 郭雨欢 2025-07-11 15:08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成功为一名患有食管黏膜下肿物的中年男性患者实施首例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消化内镜又一新技术的成功落地,标志着该院内镜下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53岁的陈先生通过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一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肿物起源食管固有层,该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捷壮与省医派驻专家、副主任郑中文带领内镜微创团队讨论,分析患者的瘤体位置特殊,长在食管中段,操作空间狭小,如果直接内镜下挖除,需要破坏肿物部位的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创面深而且大,会导致术后愈合慢、瘢痕狭窄、食管穿孔等风险增加。

针对瘤体位置、起源、大小及周围血管的分布,李捷壮团队进行了严密的术前讨论,表示可行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这样既能完整切除食管肿瘤,又能保证食管结构的完整性。内镜医师在距肿物5cm处切开黏膜,随后将内镜深入其中,在食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巧妙建立一个“临时隧道”。在剥离黏膜下层的过程中,肿物被逐步暴露、完整切除。对“隧道”内创面进行电凝止血,最后用止血夹夹闭“隧道”入口。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4小时就可以进食,第四天顺利出院。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是用隧道内镜技术治疗食管及贲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方法。具体是在黏膜下层与肌层间做一个纵形隧道,在隧道里完整切除瘤体,尽量保住黏膜层,最后用金属夹把黏膜切口封好。

和传统手术相比,STER术利用消化道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空间,切除肿瘤时能保住消化道黏膜和器官结构的完整,有效减少术后消化道瘘、胸腹腔感染等问题。它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很好地体现了“精准微创”的优势。

科室简介

消化内镜中心配备奥林巴斯290高清胃肠镜、放大胃镜、开立550胃肠镜、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艾尔博电切治疗平台、氩气刀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系统等先进设备,拥有先进的无菌水处理器、内镜洗消系统,能保证患者安全无忧完成检查治疗。成熟开展本专业绝大部分高难度内镜手术如:经内镜肿物黏膜剥离术(ESD)、经内镜消化道全层切除术(EFTR)、经内镜消化道肿物挖除术(ESE)、经口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物隧道式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POEM)、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

专家简介

郑中文

省医派驻专家、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务科副科长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教学秘书,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兼职临床教师,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内痔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镜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分会消化道出血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工作委员会早诊早治协作组委员。致力于内镜下痔疮微创治疗、良性肿物切除及功能性肠病诊治。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发表SCI核心论文数篇,发明国家级实用专利1项,院内新技术4项。

门诊时间:每周二、周四上午

李捷壮

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1995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经过三年的正规内科轮转培训,于1998年从事于消化专业。2002年在南方医院全国重点学科消化研究所进修。擅长消化性溃疡、上消化大出血、肝硬化并腹水、肝性脑病,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并对胃肠镜检查及诊断有较高的造诣。

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

刘烈辉

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事消化内科10余年,在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对消化内镜及消化内科疾病诊治有较深的见解,尤其擅长消化内镜下早癌筛查、消化内镜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并对消化内科常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肝癌、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胆胰疾病及危重症患者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每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吉宇然

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2018年暨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河源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擅长慢性肝炎、炎症性肠病、胃癌、肠癌的诊治和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包括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止血、胃肠息肉EMR、消化道早期癌ESD、胃造瘘术等。主持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撰文:郭雨欢 裴雨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