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小学“旧校舍”变身党建“新阵地”|“百千万”看变化

作者 陶清清 2025-06-25 06:32

四点半课堂内,孩子们正认真写着作业;韵声文艺室内,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乐器演奏;室外球场上,村民或打乒乓球、或打羽毛球,欢笑声一片……

仲夏傍晚、华灯初上,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洛坑村党建文化广场,一幅幅温馨融洽的场景映入眼帘。

鲜为人知的是,此前这里还只是一座废旧的小学。经改造后,洛坑小学实现由“旧校舍”到党建“新阵地”的蝶变,成为集党建宣传、民生服务、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文化广场。

问需于民

四点半学堂、韵声文艺室解决一老一小关切

“过去,洛坑村一直缺少一处村民休闲活动场地,而且村里靠近国道,车流繁忙,会给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带来安全隐患。”洛坑村村民、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李剑飞介绍。

2024年,洛坑村委决定对废旧校舍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党建文化广场。

四点半学堂率先开设起来,还配备了几名党员志愿者和志愿教师,成为村里孩子们最爱去的场所。“孩子的学习是村民最关注的话题。”洛坑村党员志愿者陈秀红说,村委专门组织过调研,发现孩子的课后辅导问题大家最为关心,因此专门研究解决村民这项最关切的问题。

“孩子们每天都自觉背着书包来到课室学习。”刘桂霞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听说村里开设了四点半学堂,她主动请缨当起了辅导教师,目前她累计辅导学生2500人次。

最近,深圳中学高中园的学生志愿者们也来到四点半学堂,为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

三年级学生黄峻媛说,“村里的四点半学堂学习氛围很好,而且有老师辅导,我几乎每天都会过来学习。”

韵声文艺室内,73岁的村民叶景红弹奏电子琴,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刚弹完,一旁认真聆听的村民热情地鼓掌叫好。

叶景红早年曾自学过拉二胡,因农活繁忙,已有几十年没再碰触乐器,现在他担任韵声文艺室的管理员。“现在村民的生活都好起来了,虽然大家都没有音乐基础,但有一个这么好的场地,都想过来学习。”

平台优化

村民获得感更足,村里凝聚力更强

室外球场上,村民们挥拍击球大家有说有笑,曾经分散的三支广场舞队伍已合并成一支新的舞蹈队,这些成员也成为洛坑村志愿者服务队的主力成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已有100多人,共参与了110多项志愿者活动,涉及环保、党建、教育、医疗、消防等方面。

2024年8月,洛坑村党建文化广场正式揭牌成立洛坑村志愿者服务站,成为深汕首家村级志愿者服务站。

截至目前,洛坑村党建文化广场已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建成四点半学堂、韵声文艺室、图书室等室内活动场所,室外区域标准化改造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匹克球场、乒乓球台、滑滑梯等运动场地。

这里已然成为洛坑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村民的凝聚力增强,洛坑村呈现出蓬勃的朝气。2025年春节期间,洛坑村还举办了首届乡村春晚,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20多个文艺节目,村民聚在一起共迎新春,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党建文化广场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村里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纽带。”洛坑村党支部书记叶伟华表示,党建文化广场还将增设舞蹈室等设施,让村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南方+记者 陶清清

通讯员 深汕宣


编辑 程德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