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潮州城。林文强 摄
若以常理论,山川遥隔,河流横断,一地之文化常常困于方隅,难以远传。
然而在岭南,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跨海南渡,竟在南洋拓出一片潮州话的独立“疆域”,让潮语八音成为联结四海的“通行密语”;他们建家庙、做桃粿、听潮剧、吃潮菜……在千里之外的土地上,复刻着一个精神原乡,终成就“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文化奇观。
潮人根脉,为何山海难阻隔?
源起:奔流涌向海
潮州人,生来与海有缘。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之名,便取自大海。
古代时,这是流放贬谪仕宦的省尾国角、蛮瘴之乡,然而,这片韩江冲积出来的平原,默默滋养着南迁的中原移民。
他们与当地的畲、疍等原住民族交融共生,背山面海,却不困守一地,在封建王朝视野的边缘悄然扎根,孕育出独特的潮汕民系与灿烂文化。

饶平海面上漂浮着重力式深水网箱,这是近年来潮州海水养殖业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取得的新成果。黄品 摄
潮人靠海吃海,向大海索取,也向大海学习。
大海,是潮州人蓝色的沃田。面对地少人稠的生存压力,浩瀚的海洋成为食物的直接来源和交通要道。耕海牧渔、煮海为盐,是生计的根本;乘船泛海,互通有无,是生活的常态。
韩文公初来乍到,见鲎、蚝、蒲鱼、章鱼、瑶柱等十数种海产,皆“莫不可叹惊”,内陆人的惊异,印证了潮州的物产之丰。
千年后的今天,潮汕的筵席仍是“无海鲜不成礼”。 韩愈眼中的奇异物产,早已化作为驰名中外的美食名片:烧响螺、生腌蟹、鱼饭、蚝烙……惊艳每一位慕名而来的食客。

清晨三百门渔港码头边,“讨海人”开启新的一天。黄品 摄
大海不仅给予食物,更指引出路。
人言此间风物好,但在上世纪,生存压力与动荡时局,迫使潮汕人将目光投向远洋。
潮汕平原资源短缺,当地人要谋生计,求发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向内求,淬炼出追求精致的族群性格;二是向外行,跨海谋生,催生了浩浩荡荡的“下南洋”浪潮。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一条浴巾、几件旧衣、几块甜粿傍身,在青龙古庙拜别“大老爷”,怀揣香灰上船,无数潮人背井离乡,踏上这场苦涩的远行。

青龙古庙上精致的嵌瓷艺术。黄品 摄
大海,从屏障变为通途。韩江、榕江、练江,成了潮人驶向未知的起跑线,他们以“红头船”为犁,在惊涛中开启未知的“讨海”征程。
自此,有潮水处,便有潮人。
出海:何处是故乡
下南洋、闯暹罗、抵爪哇……潮人每到一处,都善于入乡随俗,与原住民融洽相处。然而在他们心中,“家”从不单指代暂居的屋檐,而是遗落在山海那头的出发地。
乐观的潮人,索性将故乡“搬”到异乡——他们把“根脉”铸成可携带的文明符号,将故土的祠堂建制、岁时节俗,原样复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凤凰大桥上的“凤凰腾飞”。林文强 摄
他们用建筑写诗乐:从“四点金”到“驷马拖车”,每一座潮汕老厝都是微缩的礼制宇宙。石雕木刻间,龙凤呈祥、戏文典故层层铺展,不是炫技,是向子孙重申“忠孝节义”的中原记忆。
他们用饮食立哲学:红桃粿、鼠粬粿、甜粿……岁序节令,粿品讲述着“不时不食”的古老训诫;不论贫富、不分场合,只要工夫茶盘一端,主客之间便是平等与恭敬。

清明时节潮州人喜食粕籽粿,“不时不食”的观念印刻在潮州人的饮食习惯里。黄品 摄
他们用艺术刻基因:潮绣以金线盘出立体牡丹,把盛世的华美绣进幡旗;潮剧婉转的唱词,仍传颂宋元南戏的千年风骨。
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侨陈声丰祖籍潮州东凤,至今未回过故乡,却热爱收藏各式粿印,从各地搜罗700余件。他说,儿时常听祖母教诲,如今时节一到,仍在坚守做粿的传统。
“冥冥中注定一般,吃上粿,仍感觉与故乡有了联结。”

潮籍华侨陈声丰在马来西亚家中仍保留祖母“过番”时所带花篮。受访者供图
汇流:潮起盼留痕
在外偶遇潮汕华侨,一句“家己人”便能迅速对上暗号。这份亲切感难以言表——你我虽散落各处,却仿佛同根生长的枝叶,脉络相通。
何为“家己人”?不单因共讲一脉乡音,更因处世中那份共同的精神底色:敢闯敢拼的开拓、崇文重教的底蕴、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些,才是真正“出音味来”的“潮州印记”。

潮州以崭新面貌迎接潮人盛会。林文强 摄
开拓之劲,映衬族群千年的流动。 “食到无可奈何,过暹罗(泰国)”。潮人善于捕捉机遇,哪里有机会,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1840年后香港开埠,潮商是最早进入香港经商的群体之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潮商已是沪上最主要的商帮之一,经营土糖、百货、典当与银业;深圳成为特区,潮汕人又涌入抢占各行各业的先机,寻求发展。

林文强 摄
崇文之心,源自儒家文化基因。潮文化虽是融汇中原、海洋和本土文化多元养分,但是居于主线和核心位置的,仍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自唐宋起,潮州便是中原文化南下的重要驿站,韩愈治潮兴学,理学也便在此传播。
精致之情,已内化为生活方式。“种田如绣花”,务农须精耕细作,不辜负寸土寸金;“九本一利,官正生理”,经商既要精打细算,也守公道长久;做工必追求极致,潮州木雕的层层镂空、潮绣的细密多彩,皆是匠心对完美的执念;做人讲求“儒气”通透,既有书卷涵养,亦含处世中的圆融精明。

潮州木雕匠人卢庆合正在创作。黄品 摄
正是这三种气质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潮汕人独特的精神基因,也铺就了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基石。
归来:潮水往亦复
潮水有往,亦必有复。如果故事止于出走与成功,那不过是一部优秀的奋斗史;而潮人根脉的不凡,更在于回归与反哺。

林文强 摄
1927年,23岁的谢易初离开澄海,在泰国的菜籽店孕育出正大集团的雏形。半世纪后,他以“正大中国”反哺故土,成为改革开放的“001号外商”。
1927年出生于新加坡的吴清亮,从“打工仔”白手起家,终成“亚洲漆王”。他身在南洋,心系故土,从兴学育才、筑桥修路到捐建医院,累计为家乡大吴村捐资逾亿元。
1930年,揭阳籍马来西亚侨领黄子松本可安稳经商,却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通过滇缅公路运送抗战物资,用“方向盘”为祖国拼出一条血路。
1937年,陈伟南从潮州沙溪走向香港,艰苦奋斗数十载成“饲料大王”。他热心公益,创办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始终把家乡的发展系于心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一代代潮人高举的火把,照亮了后来人大步向前的路。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而回来,则是为了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故乡。
山海天堑,千万里不改风俗;时过境迁,世代间乡音未变。潮人根脉最动人之处,恰是那穿越时空的强大向心力,如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四海游子跨越千帆,归来反哺。
根脉相连,即是家国所系。

盛会临近,潮州古城各处满是喜庆的氛围。黄品 摄
且让一句“家己人”,一如当年离开时那般真挚,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团圆。
2025年11月28日至30日,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将在潮州举办。往昔流散四方之水,将跨越山海,重归潮州根祖之地。

大美潮州。林文强 摄
归去来兮!此刻,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潮州人。
文/图:南方+记者 黄品(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