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用电自由”是如何实现的

长安街知事  2025-11-21 07:17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预测报告,随着各行业产能加速释放,今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望达10.4万亿千瓦时。这将是继2024年中国全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后,全球能源领域迎来的第二个震撼性“10万亿”。

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血液”,用电量则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充沛、稳定、平价的电力供应,不仅是全体国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产业发展特别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底牌。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力生产第一大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及充电网络;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同样稳居世界第一。今年7月、8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千瓦时。而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或者德国加法国全年的用电量。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电力工业的后来者,中国是如何实现“用电自由”的?

(一)

电,虚无缥缈,稍纵即逝。但包含发、输、变、配、用的电力工业,却是实打实的“国之重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开篇。可以看到,近代以来各个大国的崛起,无不依赖强劲的电力作为支撑。

再看中国。尽管早在1882年,上海就亮起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比日本东京还要早5年,但历经动荡混战、外敌入侵、外国资本控制和制约,中国电力工业步履蹒跚,几十年只留下一个落后、弱小、破碎的烂摊子,全国80%以上为无电人口。

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对于电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开国大典后不到半年,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就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电业会议,提出“消灭事故,安全供电”的号召。之后,毛泽东同志又指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确立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

在电力先行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从国产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安徽淮南建成投产,到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在西北建成,再到六大电力设计院、八大水电设计院和十几个大型工程局培养数以万计的职工队伍……至1978年之前,30万千瓦以下的汽轮发电机组和水轮发电机均实现国产,中国初步建起了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二)

改革开放像一声发令枪,经济社会活力迸发,但也让那个为重工业需求而设计、照着计划按部就班的电力系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需求挑战。

在那个年代,各个省市频繁拉闸限电,不仅工业企业被要求“开三停四”乃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还会波及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用电。

以北京为例,1986年,全市全年共拉闸11万条次,平均每天300多条次;1992年,全市有278天拉闸限电。由于拉闸太过频繁,有市民害怕被困不敢坐电梯,有纺织厂一个月生产了近30万米的瑕疵品,“市长电话”、“群众呼声电话”更是应接不暇、怨声不断。

如何打破全国性的“电荒”,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多生产电。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面临着一大难题——“拿什么生产”。

(三)

要应对陡增的用电需求,中国需要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和自动化、信息化、高电压的大电网,而国产电力设备的技术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能依靠进口。1985年,我国首个500千伏直流工程葛上直流开建时,变电站的草皮、螺帽、钉子、水龙头都要全套进口。即便是想依靠“洋拐棍儿”,也得看外商的脸色。

除了设备上的落后,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想要实现“用电自由”的难度极大。

我国幅员辽阔,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而能源富集地区位于西部腹地,人类从未建设过如此大规模、长距离的输电网络;电力设备既要扛住5000米海拔的低温,也要耐受40度高温海岸边烟雾的侵蚀,人类从未制造过如此标准的设备……换言之,中国所需要的电力技术就是拿着钱也没地方买,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更为紧迫的是,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试错摸索。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仍引发关注,环保议题备受重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施加巨大压力,制定了各种“环保时间表”。可以说,限制层层收紧,破题难上加难。要发展,中国的电力供应就必须跟得上、扛得住。中国必须把握最后的窗口,在实现提供稳定电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上马大量风电光伏以满足绿色转型要求。

(四)

破解一个个“难题”乃至“悖论”,我们还是得靠“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有的体制优势。

21世纪初,当欧美还在嘲笑中国只会做袜子时,一个专攻特高压输电技术的项目悄然启动。特高压被称为电力界的“皇冠明珠”,核心技术被卡得很死。但中国选择了走最难走的路,立足长远,全力攻坚。在完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中国硬是用几年时间建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新电网,成为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超高压电网的国家,供电质量越来越高。此后,大规模的供电危机、断电事故在中国成为历史。

攻坚的路没有好走的,年逾半百的工程师因实验失败坐地号啕大哭,有院长为了筹措科研经费跑遍全国求项目“讨饭吃”,耄耋之年的专家坚持彻夜驻守厂房……无数听指挥、能打仗、具备忍耐和奉献精神的普通人与国家“双向奔赴”,最终在发、输、变、配、用等各个电力环节上实现了海量的原始创新,将电力供应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中国自己手里。

(五)

中国电力工业的逆袭之路,还体现着另一种“优越感”——在技术进步奠定基本盘后,中国始终坚守公益底线、守护“能源公平”。

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用上电,国家发起“户户通电”工程,从高原山巅到峡谷孤岛,宁愿一两百年收不回成本,也要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力承诺。2015年,伴随果芒村和长江村正式通电,青海省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全部用上了电,这也标志着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如期实现。

体制机制也在持续优化,集资办电、厂网分离、“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一个个新名词将中国电力改革的市场化步伐演绎得愈发生动,让社会用电需求在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居民基本生活电价长期保持了相对稳定。

反观某些纯市场导向的西方国家,电力首先被视为商品,电力系统高度碎片化且陈旧不堪,极端天气下动辄瘫痪,甚至电厂的“存在与毁灭”都不时成为政客间攻讦的工具。

以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理念的物化表达。中国“无电人口”清零、“规模停电”消失与一些西方国家停电频发、电费“天价”之间的鲜明对照,正是不同制度取向的直观映射。

(六)

如今,中国人不仅能从从容容用上电,还用上了更加清洁的“好电”,用上了彰显中国能源装备科技实力的“争气”电。

不乏观察者认为,AI、制造业、新能源的话语权争夺,很大程度上是电力的比拼。电力,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国之重器”。真正的科技实力不在于卡别人的脖子,而在于构建别人无法复制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用几十年的战略耐心,凭借独特的体制优势、强大的实干能力证明:造福人民、向新而行,才是真正的制胜密码。

“你想有光,就会有光”——实现“用电自由”的一路,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见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电力的需求还将达到新高度,已然抢占先手的中国,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必将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撰文:鲍南

编辑 古嘉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