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关于拉远镜的争论在网络扩散,不少网红医生和教育博主对于“拉远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引发了不少学龄儿童家长的关注。支持者认为拉远镜“原理可行”“反馈好”“有点证据哦”,反对者则表示“预防证据不足”“不能治疗近视”。
拉远镜究竟有啥用?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南方+#健康深一度#邀请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罗韦从专业视角给出解读。
南方+:拉远镜的原理是什么?
罗韦:拉远镜,学术上称为视距延伸镜。原理是通过镜面的反射和折射,把近距离的东西变成远距离的物像,达到看远距离的效果,能够让眼内的睫状肌达到放松状态,减轻眼睛的负担。
理想状态下,使用拉远镜对于需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或者近视加深较快的孩子来说,第一,能让他们不容易产生视疲劳;第二,睫状肌不会因疲劳而产生持续痉挛,近视加深会相对慢一些,或者假性近视的成分会相对少一点。
某购物平台上的拉远镜广告页面。
某购物平台上的拉远镜广告页面。
南方+:拉远镜真的是智商税吗?
罗韦: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有道理。
否定的一方说得很对,拉远镜并不是一个治疗近视的工具,而只是一个让眼睛减少疲劳的辅助工具,它不像离焦眼镜、OK镜或低浓度阿托品等产品拥有明确的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
肯定的一方说的也是对的,因为有一些孩子确实在用了拉远镜之后,眼睛会相对没有那么疲劳,远视储备会消耗得慢一些,近视产生或增长的速度就会没有那么快。
从循证医学来看,目前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既有证明拉远镜有效的研究数据,也有证明它没有什么效果的研究结论。当然,这其中存在着抽样的差异。
什么叫抽样的差异?有的孩子使用的时间、频率是对的,有的则是不对的,或者是有一些孩子本来就存在基因易感性,视力本就增长得很快,即便使用了拉远镜,他的近视度数还是增长得比一般的孩子要快。
我们不能否认抽样误差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否认拉远镜的科学原理,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南方+:拉远镜的正确使用场景是什么?有哪些适用范围或适用条件?
罗韦:拉远镜因为是镜子,使用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实际的屏幕或者书本,而是镜子里的物像,所以一定是在相对静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比如写作业、看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活动或者运动状态下不能使用。
在社交媒体检索“拉远镜”,讨论热烈。
在社交媒体检索“拉远镜”,讨论热烈。
要在光线非常充足的情况下使用,因为拉远镜在反射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光线的丢失和散射,导致物像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形。保持合适的距离、正确的坐姿,对于立式拉远镜,一般来说不建议用小于30厘米的距离去看。上述两种情况如果做不到位,反而可能会加深眼睛的疲劳。
我们从镜子里看东西,肯定还是没有用眼睛直接看东西那么自如,成像质量也没有那么好,所以如果能不长期用,还是不太建议长期用。
南方+:应如何正确看待拉远镜?
罗韦:拉远镜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家长们对它不能太过依赖,它既不能够替代户外运动,也不能够替代科学的验光配镜。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近视防控产品,都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眼科检查。如果使用了一段时间拉远镜,孩子的近视增长变慢了,就继续坚持;如果近视度数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反而增长了,就要及时调整。
在购买拉远镜的时候,不要片面地相信网络宣传或者他人的使用经验,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仅眼睛的成像质量不一样,家里的灯光、桌面的高矮、使用拉远镜的频率和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相关合格证书的拉远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着孩子去线下体验挑选。
要监督孩子的使用效果。拉远镜的视野区域相对固定,有些孩子刚开始会感到不适应,会偷懒不看镜子,反而习惯性地去看书本,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
要定期检查镜面是否有变形或磨损,必要时及时更换。
南方+记者 梅子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