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22日,中国香港资深演员任达华在香港中环大馆F仓举办为期7天的《炫目·任达华(Luminance by Simon Yam)》香港站展览,首次向公众展示其跨媒介艺术实验成果。
据介绍,《炫目·任达华》跨媒介艺术展由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主办、香港文创产业发展处资助,首次联动任达华与多位时装设计师跨界合作,以时装及饰品为载体,将任达华的个人美学转化为实体的时尚单品与生活艺术品,模糊了艺术与时装的边界,为两者重新落下注脚。
展品风格多元
将童年回忆融入艺术创作
作为香港影坛的资深演员,任达华在表演上的创造力有目共睹,但他在绘画、摄影、设计、时尚等领域的创造力更远超表演范畴。近年来,任达华更涉足多媒体艺术创作,包括油画、水墨、刺绣、数码创作等。
本次艺术展以“炫目”为名,以任达华的画作为本源,并邀请了多位不同风格的香港时装设计师及品牌参与,共同进行一场“可穿着艺术”的前卫实验。
“这次展览上的很多画作都有我的‘眼睛’在里面。”任达华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透露,艺术展的主题“炫目”代表的就是眼睛以及所见的绚烂色彩,所以他在画作中加入了眼睛的元素,“这些‘眼睛’通过我的画和所做的艺术品看着观众,而观众也能看着我,感受我的想象力。我也希望他们看完(展览)之后能够给予我一些反馈,例如他们觉得这幅画里想表达什么,又通过这幅画想象了什么。”
任达华表示,除了“眼睛”这一核心意象外,他还把自己的童年回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加入创作中,例如通过小孩子的眼睛看到的彩色世界,是他对自己小时候所处的20世纪60年代的独特回忆。“那种彩色其实一直都在我心中,所以我把这个很童真的眼睛放到我的作品里,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份童真里感受到我的情感。”
除了画作和可穿着的艺术,展览中还出现了地毯这一特别的艺术形式。本次展出的手工织造地毯采用了超过250种色调的纱线及传统手工簇绒织造技术制作而成,将任达华的画作转化成为“地上的艺术”,完美融合了数字创意与传统工艺的可能性。
“我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地上很冷,我们也很穷,没什么好鞋子穿,但是地毯能够带来温暖。地毯它不会说话,也不会唱歌,但它默默地给人带来温暖,也默默地承受了人的感情。”任达华说,“长大之后,我想我应该用我的作品做一张很厚、很有层次感的地毯,我希望能把温暖带给所有的人,所以这次有了把画作变成地毯的想法。”
探索演员以外的可能性
期待与年轻人擦出新火花
任达华透露,本次艺术展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艺术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筹备的过程中没有太多需要去克服的东西,我觉得只要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就可以了。”
多位年轻设计师的加入也给任达华带来了不少新的惊喜。“我喜欢跟他们碰撞。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在这种跨界的合作里,当他们把我的摄影作品和画作变成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时,这个艺术作品就变得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甚至会变成一个更震撼的作品,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任达华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和年轻人碰撞灵感,不仅他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传递给年轻设计师,他们的想法和创新性也会给任达华带来创作的活力和动力。“年轻人身上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们展现出来的无限的可能性。”任达华感慨道,自己十分期待能挑战更多的跨界合作,与更多年轻人擦出创作的新火花,“可能以后我会做玩具、做衣服,也可以做一些不同形式的作品。”
一直以来,任达华都在探索演员身份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但演员这份本职工作,也给他在艺术领域的发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灵感。“人要通过眼睛去了解对方,幻想对方,创作对方,所以眼神在拍戏的时候很重要,在画作里也很重要,它会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人对世界的感情。”任达华认为,不论是在演戏还是进行艺术创作时,自己都希望能保有一份可贵的童真。
而他每次进入一部新作品的拍摄时,新的人物、场景、故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能给他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前段时间,他回到祖籍地山东省济宁市拍戏,就亲身体验了一出“麦田收割记”。“金黄色的麦田会成为我以后画画的一种题材,而麦子收割完后,底下露出了大片秸秆,那片咖啡色也会成为我的题材。拍电影的好处就是永远有新的场景,新的碰撞,永远有新的灵感,我们可以一起进步,去幻想、创造另外一个空间。”
任达华透露,《炫目·任达华》在香港结束展期后,还将于明年1月在法国巴黎开展,接下来也有在粤港澳大湾区巡展的计划。“现在大湾区也有很多创作能力很强的年轻人,希望无论是油画、水墨画、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都能够和他们有一些不同的碰撞。”
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如何保持高精力,拥有极大的创作热情?
“我现在每天都是‘饥饿’地面对一切。用饥饿的情感去面对要做的工作,你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创新,才能探索更全面的自己。”任达华笑道。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