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携狂风暴雨逼近东莞,最大阵风可达11至13级、局部14级。9月22日10时,东莞市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并于当天15时起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实行 “五停”措施。
长安体育馆的长安镇应急避难所。
长安体育馆的长安镇应急避难所。
在东莞各镇街,应急避难场所迅速开放,成为这片风雨中最坚实的“避风港”。来自河南的杨师傅一到安置点,就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在新闻上看到这次台风很严重,家里人都很担心。幸亏政府准备了安置点,这里环境整洁,吃的喝的也都准备了,我们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不仅温饱,更有文娱活动等心理庇护
9月23日晚,在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的危急时刻,樟木头镇石新社区迅速行动,开放两处应急庇护场所,为165名转移集中安置群众提供了安全、温暖的临时家园。
外面风雨交加,庇护点内一片安宁。在南天理想幼儿园内的庇护点,近100名群众就近转移安置。老家湖南的刘女士是职业广场舞导师,居住在石新社区新圩吓村。在庇护所内,工作人员为她发放凉席、被子,送上吃喝物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倍感暖心。
清溪镇长山头应急避难所。
清溪镇长山头应急避难所。
在东莞“千亿镇”长安镇,18个应急避难场所向有需要的群众开放,成为大风中的暖心“避风港”。位于长安体育馆的长安镇应急避难所,在显著位置摆放了充足的折叠床、枕头、被子、饮用水、食物、药品等应急物资,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应急避难服务。
23日深夜至24日凌晨,陆续有群众来到避难场所,按流程做好安置人员入场登记,便在这里安稳地度过台风天。 “因为刮台风,为了安全我来到这里休息,这里还提供水和吃的,让我感到很暖心。”市民刘先生说。
在这里没有陌生人的距离,只有守望相助与关怀。台风“桦加沙”来袭,谢岗镇黎村喜宴堂临时安置点里,却飘起了熟悉的腊香味。金黄的玉米、橙红的萝卜、翠绿的青豆和腊肠一起在锅中翻滚,成为风雨中最暖心的味道。这里已有序安置约110名群众,村干部和志愿者值守登记、发放物资,更用一碗热腾腾的腊味捞饭,守护着每一位安置人员。充电、阅读、休息区运转井然,喜宴堂虽无喜乐,却有人间烟火。
谢岗镇黎村喜宴堂临时安置点里,飘起了熟悉的腊香味。
谢岗镇黎村喜宴堂临时安置点里,飘起了熟悉的腊香味。
尽管窗外风雨交加,喜宴堂内却秩序井然。 “我今年七十了,姓罗,村里很多人都认识我。”一位头发花白的罗爷爷坐在铺好的席子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枕边放着本看了一半的书。“以前遇到这种天气,只能待在老房子里担心受怕。现在到这里,有热饭吃、有地方睡,心里踏实多了。”
安置点不仅是提供基本食宿的场所,更是心灵的避风港。在黄江镇鸡啼岗社区应急避难场所,36名群众不仅住得安心,更过得舒心。这里同样配备了充足的水、面包、八宝粥等物资,还实行“男女分区居住”,兼顾隐私与秩序。为缓解群众的无聊情绪,安置点特意播放电影,闲暇时,居民们或围坐看电影,或分享生活趣事,欢声笑语不断。
特殊群体,安置点的细致关怀
在全面防御台风的工作中,东莞各镇街尤其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大朗镇应急管理分局专职安全员温朗成表示,他们正“做好街头流浪人员、困难人员等群体和临灾转移群众的救助和安置”。
在滨海湾新区,9820人被安全转移安置,其中包括50多个在建项目的建设人员,以及威远岛、沙角半岛地质灾害风险点受影响群众。对于这些临时居住在不稳固工地板房的人群来说,安置点的开放使他们脱离了危险。
从大朗镇的29个应急避难场所,到滨海湾新区的近万人安全转移,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日夜坚守的身影。他们在风雨中的逆行,为这座城市筑起了一道温暖的防线。
“这里有热水、棉被,还有志愿者帮忙,住着很安心。”9月23日下午,在清溪镇长山头应急避难所内,刚转移过来的居民张阿姨抱着崭新的被褥整理床位。活动室内黑色的折叠床依次排开。在物资储备区里,矿泉水、方便面堆叠成墙,志愿者忙着分发生活用品。
“早上9点多,村网格员就来敲门通知转移了。”家住清溪低洼地带的李伯回忆,镇里安排了专车接送,全程有人帮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所有避难所均提前完成防疫消杀,除基本生活物资外,还配备了应急药品、手电筒等物品,部分场所增设临时充电区和儿童活动角。
各镇街对安置点的无障碍设施也进行了充分考虑,确保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等行动不便者能够顺利入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安置点,还专门设置了母婴室和老年人休息区,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包容。
黄江镇鸡啼岗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群众不仅住得安心,更过得舒心。
黄江镇鸡啼岗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群众不仅住得安心,更过得舒心。
“血压测得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在黄江镇田心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里,针对3名65岁以上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特意问候他们的身体情况,确保长者平安度过台风天。更为周到的是,黄江社卫中心专门配备了1名医生和1名护士,携带血压仪、高血压药、感冒发烧药、肠胃药等医疗物资驻点服务。
城市精神,风雨中的共同体意识
在应对台风的一场又一场行动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时刻,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里,满是温暖与坚定。据统计,截至9月23日下午3点,东莞已累计安全转移群众91399人,近700个室内避难场所提前备齐物资,等候每一位需要庇护的人。
沙田镇翠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变身“安乐窝”。
沙田镇翠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变身“安乐窝”。
窗外风声呼啸,窗内欢声笑语。9月24日,在沙田镇翠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正在举行。“通过游戏,我赢到了这个纸巾还有牙刷!”一位阿姨举着刚刚游戏赢得的奖品,笑容满面地对身边的新朋友说道。
翠园小学应急避难点教室被临时设置为安置区。在安置区内,安置人员或聚在一起聊天,或低头专注手工活动,一片安宁踏实。
在东莞这些安置点发生的故事,反映出这座城市在灾害面前展现的共同体意识。从政府各部门的高效协作,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到安置群众的相互理解,每一环节都体现着城市的凝聚力。
以点带面,跃动全局,安置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的暂时重构。在共同应对灾害的过程中,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情谊悄然生长。一起观看电影的活动,共享餐食的瞬间,都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搭建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桥梁。
正如一位安置点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要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也要尽量让大家在台风天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随着台风“桦加沙”逐渐远离,东莞各镇街的安置点也将完成它们的使命。但这份在风雨中构筑的温暖记忆,将长久留在每一位亲历者心中。
南方+记者 朱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