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张国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门须打好“侨”牌

作者 吴惠芳;杨兴乐 2025-08-26 18:00
01:38

8月23日,江门召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名城申报创新发展大会,国内多位顶尖专家应邀出席,针对江门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梳理、申报材料的科学准备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关键问题发表见解,为推动申报工作注入权威声音与理论依据。

扎根侨乡文化研究数十年,五邑大学教授、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国雄认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关键的是要打好“侨”牌,应紧扣“侨”这一主线,系统梳理、阐释并展示侨文化对城市风貌、历史底蕴和社会功能的深刻塑造,以此明确其在中国侨乡体系中的代表性地位。

张国雄指出,“中国侨都”是江门最核心的城市标识之一,背后是其侨乡文化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从建筑遗产来看,广东省超过44%的骑楼集中在江门,骑楼不仅是侨乡特有的建筑形态,更是海外侨胞与家乡情感联系的重要符号,是江门作为传统侨乡的实物见证。此外,在文献遗产方面,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6万件侨批当中,江门占了5万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张国雄进一步强调,江门在侨文化的当代转化与活化利用方面也已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而言,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全国唯一涉侨世界文化遗产,极大促进了地方旅游与第三产业发展;中国侨都博物馆等一批涉侨文化场馆的建设,也为侨文化的系统展示、研究与传播提供了高层次平台。

针对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他以长堤街区为例指出,当前政府正通过引入非遗项目、嵌入博物馆功能等方式,推动骑楼建筑在延续传统商业氛围的同时,承担文化传承和公共服务职能。尽管整体活化仍处于提升阶段,但该路径已显示出融合历史保护与当代生活的积极探索。

张国雄总结认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始终围绕“侨”文化这一最大优势与特色,从遗产保护、价值阐释、功能融合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申报体系。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申报成功率,更将为城市打造一张具有中国意义、岭南气派、江门特色的文化名片,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市民归属感。

◎相关阅读

《近10名权威专家齐献策,助力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撰文:吴惠芳

摄像/剪辑:杨兴乐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