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普宁市区44公里的船埔镇吉告村,民风淳朴,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在其新修葺的村图书馆内,近期正展出一场别开生面的“字画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字画多出自吉告村村民之手。
依据吉告村四周环山,松、梅、杉、竹茂盛的地理环境,村民们各展所长,用手中纸笔描绘群花开放的热闹图景。此外,图书馆内还有藏书约4000册,每逢寒暑假,村中群众及学生便来此处避暑读书,精神生活得以丰富。
“东莞的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牵头,把沙田校园文化、东莞理工学院的高校资源引进我们山区学校,除了图书、文具这些硬件,还经常策划文化活动。”船埔镇吉告村党支部书记杨柳辉介绍,今年7月,东莞理工学院普宁船埔文化创意突击队给村里带来了“科创美育研学营”活动,在吉告小学开设设计思维趣味课程,开拓乡村儿童的创新思维。
2023年,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下称“双百行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其中,在东莞市——揭阳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以下简称“莞揭指挥部”)支持下,揭阳市普宁市与东莞理工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揭阳市揭东区与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推进结对共建工作,闯出协同育人新路,助力帮扶工作从“输血”走向“造血”。
造标杆:打造数家与东莞接轨的标杆学校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下好造标杆的“先手棋”,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2024年,东莞共派出45名干部对口帮扶揭东,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并带来专业知识和先进经验,为揭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向揭东定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7月底,由莞揭指挥部主导,莞揭人才合作备忘录签订。莞城驻揭东工作队联合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与揭阳市揭东区政府协同,整合优势资源,为揭东定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通过项目化手段推进多领域人才工作深度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
据悉,此次签订备忘录,两地将在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四方面全面合作,持续推进人才帮扶项目的实施和深化,通过制度化保障人才培养各个领域的长期实施。
刚来到揭东区时,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帆犯了难。平时负责学生工作的他,收到了许多新任务,包括强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资源下沉等。当务之急,是将“大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杨帆和团队决定先从调查走访开始。从2024年11月7日接到任务起,他们累计走访40多次,了解当地教育、卫生、产业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在走访交流中,杨帆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
揭东区航拍。
揭东区航拍。
“刚开始,我们认为应该从底子薄的学校帮起,但了解当地情况后,我们改变了工作思路,决心要打造与东莞接轨的教育集团成员校,从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一体提升’的教育格局。”杨帆说。
据悉,揭东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区内学校拥有较先进设备,而偏远乡村学校面临着校区老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全区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科技创新新环境提出的育人需求。如果将有限的帮扶资源投入偏远乡村学校,可能造成“师走品消”的困境,不如打造“标杆”、树立“模板”,激发揭东地区的内生教育造血力。
去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与揭东区第一初级中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集中力量打造揭东一初教育共同体,推动“三所学校”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揭东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题培训在揭东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170余名幼儿园教师参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与人文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走进揭东区第一幼儿园,为8家幼儿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开展音乐活动设计培训及座谈会,增强教师的美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东莞理工和东职院携手在揭东打造了AI培训、科创实验室建设、读书节、东莞研学等项目,并将科技元素植入课堂,让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下半年我们还将开展校园科技节,进一步普及与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杨帆说。
造产业:笋壳堆里长出的“金疙瘩”
清晨,揭东区埔田镇雾气尚未散尽,竹林深处的种植大棚里已是一片忙碌。拨开层层褐色笋壳,一朵朵色泽鲜亮、饱满紧实的红松茸破土而出。谁能想到,这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笋壳,如今竟成了孕育“金疙瘩”的温床。这一转变,正是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揭东工作队与东莞理工学院携手共建、以产业思维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埔田镇是“中国竹笋之乡”,年产竹笋逾10万吨,随之而来的6万至7万吨笋壳曾让村民头疼不已。过去,这些笋壳被随意丢弃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也浪费了宝贵资源。广东绿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肖鑫回乡创业后,在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的指导下,将笋壳发酵制成红松茸种植基料探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的新路径。
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埔田红松茸项目被纳入揭东特色农产品产业提升工程的核心板块。高校师生团队以“品牌引领+科技赋能+数字营销”的一体化模式,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今年4月东莞食博会搭建“揭东尚品进东莞”平台,红松茸酱油、红松茸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收获广泛关注。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品牌端。4月以来,25人次高校专家团队深入埔田镇种植基地,围绕菌种培育、预制菜工艺、冷链物流等环节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地。
“我们把助推经济发展作为帮扶协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紧紧围绕揭东优势产业挖掘发展潜力,创新帮扶模式,聚焦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生态圈伙伴,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莞城驻揭东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方面,打破区域限制和地域限制,构建产业协作阵地,打造发展平台。建设“莞城街道—揭东产业转移合作园”,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在莞城设立飞地展销点,有效拓宽了揭东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同时,促进销售模式转型,扶持新型农业,在白塔镇成立了揭东区首家强镇公司,谋划了供港草菇种植项目。
另一方面,着力发挥纽带作用,助力揭东招商引资。2024年,工作队协助揭东区成功签约75个项目,投产(投用)项目80个,产值贡献约12.74亿元。
采写:南方+记者 唐卓 谢麦诗 戴双城
摄影:邓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