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届南国书香节,名家纷纷关注这些议题?

作者 赵媛媛;仇敏业;姚志豪;戴雪晴 2025-08-17 10:21

8月16日,2025南国书香节开幕次日,现场人潮涌动。当日,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英国畅销画家尼尔·帕克,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梁晓声,知名学者戴建业、郑永年,畅销书作家张小娴、白茶以及音乐人韩红等众多名家现场亮相。

记者观察到,许多名家分享活动还未开场,读者们就提前“占靓位”,签售会现场更是排起了长队。

今年南国书香节从区域性阅读活动升级为国际性文化盛会,名家关注的议题日趋国际化,他们将目光投向人类共通的永恒命题。

跨越地域国别,也有情感共鸣

在当日名家活动中,文德琳的分享会备受瞩目。分享会上,她多次提及“视角”一词,“《怦然心动》的英文书名为Flipped。在英文里,flipped意味着‘神魂颠倒’,但也意味着‘转换视角’”。

在成为全职作家前,文德琳曾是一名高中老师,她发现班上的学生和童年的她一样,喜欢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人。“当你爱一个人时,或许你要厘清你的心动是出于肤浅的原因,还是你透过表象看到更深层的他。”在《怦然心动》原著中,文德琳也有类似的表述,被翻译成中文时格外优美——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文德琳的另一个“视角转换”体现在“文化差异”上。来到广州后,她看到苍翠的树木、烟火气的老城区,萌生了“世界其实很小”的感觉。这些场景让她联想到《怦然心动》中朱莉爬上的那棵大榕树和她的生活环境,“我们虽然跨越地域,却也有着相似的情感共鸣”。

01:02

文德琳

同样将目光投射到人类与爱这一命题的,还有戴建业。在分享活动中,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人类面临的情感困惑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

但不同于文德琳,他更关注古典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他相信“经过时间检验的古典诗歌”,能够帮助现代人直面情感困惑,甚至开上一剂“药方”。

请年轻人相信自己能被看见

另一边,梁晓声、格非都关注到年轻一代的创作问题。

以广东出品的舞剧《咏春》为例,梁晓声表示,舞台上,身形挺拔的青年将舞蹈元素和武术元素结合在一起。“你看,我们的年轻人把笛子吹到了国际舞台上,把二胡、马头琴统统拉到了国际舞台上,让国内外观众目瞪口呆,眼前一亮。”

梁晓声观察到,不少青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很多时候,中老年人要向他们学习,欣赏青年身上呈现出的魅力”。

梁晓声

梁晓声

在格非看来,青年作家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先锋性,在任何时代,它都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需要继承的,“只有增加写作的勇气、主动变革文学的叙事方式、创造新的文体形式,才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格非还建议青年作家不要总想着一夜成名,要适当降低对自己作品的期待,“但也不必悲观,只要好好写下去,写出好的作品来,一定会被看见的”。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戴雪晴

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姚志豪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