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回信,造就了“六尺巷”这一邻里互让的千古佳话,彰显出宽和大气的邻里之道。跨越数百年,这份精神在粤北大地焕发新生。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回龙镇古塘村以“睦邻制”为抓手,零补偿打通村道,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基层治理,书写新时代的“六尺巷”故事。
古塘村一条1.7米宽的旧村道,长期存在通行难题。“原来路很小,要有小车开在这条路上,我开三轮车都得倒车避让。”村民张少盼说。如今,这条村道正进行拓宽施工,宽度将从1.7米拓展至5米,而这每一寸延伸都凝聚着村民的共识、人心的联通。
然而,共识的凝聚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道路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问题,有的村民因新房刚落成不愿拆除围墙,有的担心机械施工压坏自家菜畦,有的又担忧道路建设影响自家生活……该村片长代表张少威说:“最大的挑战是部分村民对长远利益认识不足,担心自家利益受损。”
面对困境,“睦邻制”成为破局关键。从邻里中产生的邻长、组长、片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三长”共同发力,依托对乡情民意的熟稔,组建“便利宣讲团”“矛盾调解队”。在进行走访沟通时,他们操着乡音拉家常,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有顾虑的村民细说让地拆墙带来的交通便捷,详说道路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前景,有的邻长甚至带头拆除自家院墙,用行动带动村民从观望到主动参与,深刻诠释了“六尺巷”精神。
“这次修路我就全力支持,我自己就让出1米多宽,十多米长的土地,修好路可以方便大家。”邻长代表张茂青说。
为打消村民顾虑,“三长”团队反复为村民算“经济账”,规划新的种植区域,还向有顾虑的老人承诺做好后续保障。凭借真诚沟通,团队赢得了村民认可。目前,古塘村已完成让地协商工作,拆除院墙50米、围栏10余处,打通近300米村道。曾经狭窄的乡间小道,正朝着康庄大道转变。
“‘六尺巷’精神不能是一阵风。”古塘村村支书张方作表示,将持续完善“睦邻制”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把群众小事当作治理大事。回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先发介绍道:“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全镇推广古塘村“六尺巷”故事,推动“睦邻制”与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道路硬化是起点,但基层治理永不止步。这边“宽心路”的施工机械还未停歇,那边的邻长们已经转换“战场”,挨家挨户指导村民整理房前屋后的卫生,用行动诠释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理念。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通讯员:宋绮月 冯明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