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时30分,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的走廊尚未被晨光完全照亮,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刘兴玲已伏案在办公桌前。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专注的脸庞上,她快速梳理着当天的重点任务——巡查病房、参与交班、组织查房、教学授课、协调会议……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的探索者,这样的场景已融入她35年护理生涯的日常。
作为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医院,近年来,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安宁疗护病房整合多学科团队,携手患者及家属。在这里,他们不再只与疾病对抗,而是用温暖包裹生命的最后一程。
医学延长生命的长度,护理守护生命的温度。在生命之舟慢慢驶向终点的旅途中,从业35年的刘兴玲,与同事们一起帮助患者及家属缓解生理痛苦、抚慰心理哀伤,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温暖、舒适、有尊严的照护。她的全力付出,体现着医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最后的愿望:听一位老人讲完青春的故事
7时50分,刘兴玲准时踏入病房。白色制服下,脚步轻快却沉稳。晨交班会上,她凝神倾听每位护士的汇报,时而点头,时而用笔在记录本上圈出重点。
8时20分,她带着护士长和管床医生走向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床边。老人蜷缩在病床上,呼吸急促,刘兴玲俯身贴近他的耳畔,声音轻柔:“张伯,昨晚睡得怎么样?疼得厉害吗?”老人艰难地抬起手,指了指胸口。她立即示意护士调整镇痛泵剂量,又转头与家属沟通。
这样的场景,是刘兴玲每日的必修课。从临床一线到管理岗位,她始终坚信:“护理的根在病房,离患者远了,决策就会失去温度。”
今年,是刘兴玲从业的第35年。1987年,刘兴玲踏入护士学校的大门。选择护理行业的初心,源于在医院工作的叔叔带给她的深刻触动。
叔叔身为医生,常在家中讲述抢救患者的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患者重获新生的笑容、家属含泪的感谢,像一粒种子埋进少女的心田。她渐渐明白,能将生命从死亡边缘托起,是一件何其珍贵的事。
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工作的12年间,她从心胸外科护士起步,历经神经外科、泌尿外科、ICU等多科室锤炼,1993年赴湖北省人民医院专研心脏直视手术护理及体外循环技术,1998年又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精进体外循环技术,成为院内该技术领域的核心骨干。
2014年,刘兴玲以高层次人才身份加入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先后主持护理部全面工作、担任护理部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五年内斩获3个东莞市临床护理重点专科、1个特色专科,推动护理服务向专业化、人性化跨越。
成为护士,常常与生离死别打交道。但多年前一位退休教师的临终请求,彻底改变了她对护理的理解。老人弥留之际紧攥着她的手,喉咙里挤出沙哑的恳求,“姑娘,止痛药能让我少受罪,但能不能……听我讲完年轻时的故事?帮我完成最后的心愿?”
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静止了。
刘兴玲坐在床沿,听老人絮絮讲述如何在乡村小学教书,如何攒下微薄工资给孩子们买课本……三天后,老人安详离世,枕边放着一本护士们连夜制作的“生命纪念册”,扉页贴着她年轻时站在黑板前的照片,笑容如泛黄的旧时光般温柔。
“那一刻,我明白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倾听与成全。”刘兴玲说。
夕阳下的10分钟:27岁女孩最后的礼物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死亡”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然而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人能够例外。
当生命步入倒计时,如何让老人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有尊严地“谢幕”?“医疗延长生命的长度,护理守护生命的尊严。”这句话刻进了刘兴玲的骨髓。
她推动建立“五全照护”体系——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服务,打破传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模式,“以病人和家庭为中心,以医院-护理院-社区-居家”创建医联体模式,为患者织就一张温暖的网。
在刘兴玲看来,抓紧这最后的宝贵时光,需要安宁疗护工作者承担中间人的角色,不断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帮助他们了解患者未竟的心愿,鼓励他们行动,减少遗憾。
当27岁的肝癌晚期患者小瑜(化名)提出“想去江边看落日”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她刚从ICU转出,连呼吸都吃力。刘兴玲的团队反复评估风险:血氧低、转运可能引发大出血……但望着小瑜蓄满泪水的眼睛,刘兴玲轻声说:“我们试试。”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护士们用沐浴床为她擦洗身体,穿上她最喜欢的衣服,备好氧气。最终,小瑜裹着毛毯被推出住院楼。血氧骤降让她们止步于庭院,但夕阳的余晖仍如期洒在她苍白的脸上。她颤抖着比出“耶”的手势,嘴角漾开久违的笑。
在出院后的第15天,小瑜带着大家的爱,安详地离开了。母亲在感谢信里写道:“那抹夕阳,是她留给世界最后的温柔。作为家属,我们深知这一切的背后,是你们沉甸甸的付出与关怀。你们不仅医治了她的病痛,更守护了她的尊严与心愿。”
“安宁疗护不是放弃,而是用专业托起生命的重量。”刘兴玲常对年轻护士这样说。一位有慢阻肺、脑卒中和认知障碍的临终患者,曾让整个团队陷入僵局:患者无法吞咽、焦虑躁动,家属因经济压力要求停止治疗。
刘兴玲召集呼吸科医生、康复师、心理医生和社工组成特别小组。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康复师设计呼吸训练操,心理医生通过绘画疗法缓解患者焦虑,社工协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最终,患者在舒适状态下离世,家属全程参与照护过程,情绪平稳过渡。
还有一位来自山区的临终患者,家属因传统观念拒绝安宁疗护。她通过“方言志愿者”沟通,邀请当地民俗专家解释临终关怀理念,同时用患者熟悉的方式布置病房,最终让老人在熟悉的民谣中阖上双眼。“我们要守候、温暖生命的归途。”刘兴玲说。
护理是生命的摆渡:爱和尊严永不落幕
15时,刘兴玲匆匆赶往“护脑之家”活动室。十几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正跟着护士做手指操,动作笨拙却认真。这是她主导的“一科一品”项目之一:神经内科开发认知训练游戏,呼吸科成立“COPD俱乐部”,新生儿科开设“惠育蓓蕾”家长课堂……她总是说,“护理不该停留在打针发药,而要成为患者重获生活尊严的桥梁。”
她的改革清单上写满温情:与社区联动开展居家安宁疗护,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患者症状;每日心康操,让心衰患者通过“运动处方”重拾爬楼梯的勇气;培训护士使用叙事疗法,将冰冷的病历转化为温暖的生命故事。
近日,刘兴玲收到这样一封感谢信。来信人是慢性吸入性肺炎患者球叔(化名),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他曾无数次因呼吸窘迫而恐惧,因吞咽疼痛而绝望。
球叔在信中回忆:入院当日,自己蜷缩在病床上,每一次呛咳都撕扯着胸腔,喉咙的灼烧感令其连水都不敢下咽。
吞咽困难带来的不仅是生理折磨,更是尊严的流失。“是你们第一时间来到我身边,轻声解释‘吞咽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手把手教我调整进食角度,甚至细致到每一口食物的稠度、温度与分量。”球叔说。
如今,球叔的血氧饱和度从85%升至96%,吞咽功能评估也从重度障碍转为轻度。他在感谢信中写道,医护人员用专业与耐心为他点亮了希望,让他“重获呼吸尊严”。
作为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刘兴玲带领团队以创新服务举措推动人文关怀落地,助力医院获评全国人文品牌医院、2023年度全国患者满意示范医院等荣誉;她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通过情景模拟、个案研讨及叙事护理培训提升护士专业能力,输送护理骨干赴港澳学习;近年来,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安宁疗护开放日、社区科普、工作坊等主题活动,创新制作动画短视频,邀请家属现身说法,扭转“谈死色变”观念。
从业经历重塑了她对生命的理解——“我对死亡的认知,从‘终点’转变为‘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次送别,都是一场生命的特有谢幕。”刘兴玲望向窗外。走廊尽头,一位护士正蹲着为患者系鞋带,阳光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
37年前,那个被叔叔的医者故事打动的小女孩,如今已用双手托起无数生命的尊严。对刘兴玲来说,死亡不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用温暖写下的省略号——因为爱和尊严,永远不会落幕。
撰文:蔡子航 欧雅琴
摄影:蔡子航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设计:孙沛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