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5月,踏着南丁格尔的足迹,迎来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
一直以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梅州市人民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南丁格尔”们立足各自的岗位,用不分昼夜、无怨无悔的坚守,诠释着救死扶伤的初心。当护士的身份与党员的使命交织,他们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篇章。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南方+采访了梅州市人民医院4名护士,聆听她们与生命同行的故事。她们是党员、是入党积极分子,是技术骨干,更是患者心中的“守护天使”,她们用专业与温度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
侯志琴:门诊放化疗中心的“最佳穿刺天使”
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放化疗中心,患者们总说:“有事找侯护长!”这位被称为“侯一针”的护士长,已坚守护理岗位29年。
“选择这份职业,源于初中时期我碰到的一位护士,她是我的榜样。”侯志琴初中时,妈妈因肾结石送往医院,一位佩戴党员徽章的护士姐姐温柔且专业地照顾着妈妈,不仅缓解了妈妈的痛苦,还让妈妈在安抚中安然入睡。护士姐姐胸前闪耀的党员徽章,以及她给予患者的关怀,在侯志琴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成为一名护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患者解除病痛。
日常工作中,她主要负责肿瘤病人化疗、免疫治疗等护理工作,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平均每天要接触80至130个病人。”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她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始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放化疗中心,静脉穿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活,尤其是对于肿瘤病人,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较大,穿刺难度更高。但只要遇到血管穿刺难的患者,护士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侯一针”。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侯志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护士“双重身份”的责任感。她说,作为党员,就应该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作为护士,就要时刻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马秀霞:急诊科的“生命护航多面手”
在日均接诊400人次的急诊科,护士长马秀霞是公认的“多面手”——统筹护理工作、优化抢救中的护理流程、跨部门协调……18年的历练让她从稚嫩的新手,蜕变为2025年“广东省十佳仁心妙手护士”。
“快!快!快!”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科,马秀霞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4月2日凌晨,面对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温伯,她立即启动急救护理预案,配合医疗团队立即实施体外心肺复苏(ECPR)抢救,迅速对护理人员进行梯次配置、精准分工,与医疗团队形成抢救双核心,最终成功将患者从死神中夺回,并联合心脏重症监护团队,让患者在8天内便奇迹般离开病床,康复出院。“正是因为有这支护理团队的高效配合,才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经治医生说。
在急诊工作的18年,马秀霞深刻认识到护士不仅是医嘱执行者,更是医疗团队中的哨兵、患者治疗过程的全程守护者。她以患者为中心,开展现代护理管理,与团队共同优化急诊院前出车流程,使3分钟出车率提升至100%;设立“绿色通道护士”,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还有推行“首问负责制”和“微笑服务”、开展社区急救培训等,持续提升急诊服务能力水平。
目前,马秀霞是入党积极分子,而她便是在身边党员“有困难冲锋在前”的积极带动下,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希望用职业使命和党性修养共同锻炼、磨炼自己,成为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
李东芸:危重新生儿的“临时妈妈”
在梅州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李东芸是早产儿的“临时妈妈”。21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练就了“独门绝活”——为体重仅400克的“掌心宝宝”建立生命救治通道,创下10分钟完成极低体重儿穿刺的纪录。
梅州市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是梅州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这里负责着梅州及粤闽赣边危重新生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工作。李东芸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医生进行患儿的抢救、治疗,全程病情监护以及生活护理。她和护理同事们时刻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同时为孩子们提供生活护理和关爱。在患儿病情危重时,她们经常需要通过精准穿刺等技术手段来挽救生命。超早产儿血管细如发丝,穿刺难度极高,李东芸首创“新生儿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将成功率提升至100%。作为党支部的青年委员,李东芸在工作中勇挑重担,遇到疑难复杂的护理问题时迎难而上,无论是患儿的困难置管,还是导管维护过程中的护理问题,只要患者有需要、组织有需要,她都全力以赴,充分展现了党员护士的担当。
在护理工作中,李东芸也遇到过棘手的情况。曾有一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穿刺非常困难的重症百日咳患儿,病情危重,多学科会诊(MDT)决定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这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救治措施。但患儿穿刺困难,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从穿刺到同步换血历时4小时。作为党员,李东芸冲锋在前,凭借精湛的技术顺利一针穿刺成功,并启用全自动设备保障换血过程循环稳定,为患儿赢得了生的希望。
精准穿刺,为低出生体重儿成功置管;创新技术,提升专科护理水平;传帮带教,帮助基层医院解决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通路建立的难题。勤奋努力的她获得2025年“广东省十佳独门绝活”的荣誉。她认为,这些绝活不仅是她个人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她为护理事业贡献力量的有力证明。
“护士这份职业虽然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但却是守护生命不可或缺的力量。”李东芸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适应医疗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谢瑾:感染性疾病科的“抗疫先锋”
18年前,谢瑾因邻居护士的温暖而选择护理专业;18年后,她成为梅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时,她主动请缨担任发热门诊组长,连续一个月无休。“我是党员,必须站在最前面!”她说。
疫情初期,防护服下的闷热、护目镜的雾气、患者咳嗽时的飞沫,都让她神经紧绷。但科室完善的防护培训和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力量。丈夫包揽家务,孩子将“妈妈加油”的卡片贴在她隔离衣上。“家人的爱让我无畏,而党的信念让我无惧。”她说。
因感染性疾病科的特殊性,棘手的情况时常上演。
曾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因恐惧拒绝接受感染的事实,怀有很大的防备和抵触情绪。谢瑾运用心理学知识,耐心倾听患者的恐惧,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谢瑾制定了服药方案,最终患者逐渐打开心扉,对她充满信任和依赖。患者出院时说:“遇到你,是我不幸中的万幸。”日常工作中,她参与设计的防护流程成为全院模板,主导的“心理疏导五步法”让数百名患者走出阴霾。
“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用真诚和信仰搭建信任的桥梁,党的‘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提醒着我,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治疗,还有尊严与希望。”谢瑾说。
虽然感染性疾病科要面对着感染风险,但谢瑾认为科室完善的防护体系和定期培训给了她底气:院部充足的防护物资供应,院感科、护理部的指导和防护演练,以及医院设立的心理咨询专线,都帮助她缓解了压力。
燕尾帽下的美丽无需奢华的装饰,救死扶伤的初心无需华丽的辞藻,因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传承着红色的基因,才能传递光与热,在平凡的道路上一路播撒爱与希望。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陈峻宏 梁欢 杨文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