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资源执法新常态下,从化区规划资源部门摒弃“事后查处”的传统模式,以“服务前置、执法融入”为理念,将“有温度的执法”贯穿全程。通过提前介入守源头、跟踪推进解难题、久久为功强根基的三段式服务,既守住了自然资源保护“红线”,又为发展注入了“暖流”,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服务温度的双向提升。
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筑防线
“项目还没动工,你们就上门讲政策,真是帮我们避开了‘坑’!”某重点项目负责人感慨道。这是广州市从化区推行自然资源执法“提前介入”服务的生动场景。对重大建设项目(如线性工程、水利工程等)初期阶段,执法人员就带着规划图、政策文件“上门送法”,详解合法用地用矿的相关要求,标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工程施工砂石土的“禁区”,帮企业把好“开工第一关”。遇到企业对政策有疑惑,执法人员就拿出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让合法用地用矿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扎下根。
上门为项目进行政策宣讲
上门为某重点项目提供用地答疑
在日常田间地头的巡查过程中,执法队伍带着“火眼金睛”下乡,尤其是对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大棚房、挖湖造景、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苗头性问题,坚持发现即制止、违规即宣讲。遇到村民因不懂政策违规建房,坚决不搞“一刀切”,而是蹲在田埂上跟村民耐心解释:“您看这块地是基本农田,盖房不仅要拆,还影响来年收成,咱换个合规地块,我们帮您跑手续。”这般“苦口婆心”,让不少村民主动拆除违建。同时,执法人员定期与村级田长面对面座谈交流,及时掌握各村耕地保护情况最新动向,宣传自然资源相关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广大群众依法依规用地和耕地保护意识。
跟踪推进,精准服务破难题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对我们来说真是‘及时雨’!”某企业因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问题导致用地手续不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以下简称“区规划资源分局”)介入后,主动靠前对接企业纾解问题,力行“一站式办案”,最快案例仅用15天就推动查处整改,为完善用地手续奠定前置条件。这背后,是跟踪推进+精准服务的双重支撑。
对接服务某供电所用地报批历史违法处置
执法工作不仅要有刚性,更要兼具“绣花功夫”一般的柔性。对符合补办手续条件的,指导企业依法按程序完善;对确需拆除的,耐心讲清政策法规,劝导企业配合整改。某采矿企业因采矿许可过期办理新证需查处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问题,执法人员一边查处督促完善手续走上“快车道”、一边协调上级和相关部门加快新许可审批,让企业平稳度过查处整改期“不断档”。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让该企业顺利取得新发采矿许可,实现了法律效力与发展需求的双赢。
针对辖区内重大违法用地用矿案件,区规划资源分局以“小专班”撬动“大难案”,成立科室+基层所+法律顾问的专班模式,对每宗重大案件抽丝剥茧:是政策不懂还是有意为之?是手续不全还是选址错误?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查处整改方案。对确有发展需求但手续不全的,指导企业按程序补全材料;对涉及多职能部门的“硬骨头”案件,积极请示区领导动员部署,主动牵线搭桥,推动环保、住建、城管、林业等部门协同作战。今年已召开联合研判会10次,有效破解跨部门难题。
规划资源、环保、城管、住建等部门联合执法
久久为功,全程服务强根基
“以前觉得规自局一来就是罚款拆房,现在才明白,他们是真心想帮我们守好饭碗。”参加过耕地保护培训的乡镇干部说。这一转变,源于久久为功的全程服务。区规划资源分局定期“沉下去”,到镇街开展“手把手”培训:用卫星地图教识别耕地红线,拿典型案例讲违法代价,给村干部支“巡查妙招”,善用游戏式互动给群众普法宣传,让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扎根基层,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合法用地用矿意识。
下沉镇街开展土地矿产执法业务培训
定期举办现场宣传活动
局内“练兵”同样不含糊。通过定期开展青年理论学习交流,年轻干部积极分享执法心得:有的说“跟村民打交道要带真心,讲土话”,有的讲“复杂案件要找切入点和关键点,分步突破”,通过互学互鉴,执法队伍的专业性、战斗力持续提升。该局执法培训也跟上步伐,确保“真刀真枪学业务,保质保量提素质”。重点围绕执法实务,结合典型案例,从立案、调查、审理、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等全流程详细讲解查处过程中的要点、重点、焦点,强调执法的合法性、完整性与关联性,有效提升了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与业务能力。近年来,区规划资源分局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均评定为优秀。
局内定期举办执法业务培训
从“提前介入”的未雨绸缪,到“跟踪推进”的精准发力,再到“久久为功”的深耕细作,从化区自然资源执法工作以服务为笔,以初心为墨,在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画卷上,写下了“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生动注脚。未来,区规划资源分局将继续怀揣“公仆心”,手握“执法剑”,为守护绿水青山、护航高质量发展交出更亮眼的答卷。
文图:黄颖瑶 通讯员区规划资源分局
编辑:黄丽敏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