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文博会时间的敦煌,都有哪些“看头”?| 记者观察

作者 赵媛媛 2025-09-21 19:57

9月21日下午,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的非遗展区内,来自美国的Erik Nilsson(聂子睿)坐在剪纸展位前,目不转睛地看着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何霞巧手翻飞。当何霞将他的人物肖像剪纸完成后,他忍不住惊叹:“这也太像我了!”

Erik Nilsson(聂子睿)与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何霞合照。

Erik Nilsson(聂子睿)与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何霞合照。

当天是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开幕日。据悉,本届敦煌文博会在9月20日至22日举行,主题是“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10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敦煌。

除开幕式外,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会见会谈、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研学交流等七大类17项活动,开展6场高质量论坛、12项专题活动,发布文化遗产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

9月21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

9月21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

据了解,本届文博会展览面积共约2.4万平方米,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C馆重点设置4个主要展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在C馆举办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展销、品牌运营展示、敦煌文创展等展览,在E馆举办首届“丝路华彩”敦煌国际文旅商品联展。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展会热点

开幕当日,崆峒面塑、石粉彩绘、山丹烙画等非遗展位前围满了观众,现场气氛热烈。记者注意到,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门口尤为热闹,许多观众正好奇地打量着停放在此的两辆“大型车辆”。

这两辆经改装的专用车辆,实则是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与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与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备受关注。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与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备受关注。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已投入使用15年,有效解决了考古现场文物,尤其是脆弱质地文物在出土第一时间难以有效保护的问题。截至目前,该移动实验室已应用于陕西、河南、山西、浙江、湖南等地的100余处考古发掘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于今日在敦煌文博会首次发布,此前曾在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岩画等项目中应用实践。

“传统的野外文物数字化工作长期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复杂导致设备运输困难、电力供应不稳定、数据传输受限等。”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举例道,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古遗址和古建筑多分布于偏远地区,环境复杂多变,给数字化保护带来很大难度。而这种车载式移动工作平台可直接在野外开展作业,“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一体化与智能化数字保护”。

记者观察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为本届敦煌文博会的展会热点。在同期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文物数字化是当前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新平台的诞生能够以更开放、更共享的方式,为文物数字保护提供新模式。”

据悉,该论坛汇聚了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尼泊尔、埃及等多国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存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多国嘉宾参加本届敦煌文博会。

多国嘉宾参加本届敦煌文博会。

名家共议敦煌文化“走出去”

“在我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敦煌是我最掏心掏肺的描摹对象。”21日下午,在“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会上,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叶舟真挚地回顾道。

他认为,敦煌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始终以其丰厚的艺术积淀,持续为舞蹈、文学、音乐、绘画等各类创作提供灵感和养分。

“敦煌古乐谱、壁画中的舞姿等元素,为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优质土壤。”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认为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关键是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名家热议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

名家热议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提出,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呈现敦煌文化的多元载体之一,“敦煌的故事还可以拓展至影视、游戏、动漫等更多跨媒介叙事领域,实现多元表达与广泛触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在谈到敦煌题材影视创作时也认同道:“要重视网络科技的作用,今天的艺术形态和传媒内容,无一例外都面临着科技赋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他提到,随着越来越多受众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其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和期待也日益提高,“主动拥抱技术、关注观众的参与式体验,是提升敦煌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舞蹈研究43年的欧建平则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应设立专门的敦煌乐舞研究机构。敦煌文化本身便是中西融合的典范,具有以艺术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巨大潜力,但这一切都需建立在更深入、更专业的学术基础之上。”

现场举行了许多敦煌乐舞演出。

现场举行了许多敦煌乐舞演出。

叶舟不仅是倡议者,更成为本场会议的实践先锋,他在现场公布了一项正在推进的合作计划,“我们计划邀请全世界的作曲家为敦煌谱曲,不分乐器、不分风格、不分语言,最终选出24支曲子进行音乐制作。制作完成后,我们会免费将歌曲赠送给敦煌市政府。”

叶舟相信,包容的敦煌文化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敦煌是一个值得被持续书写的课题,它的背后是一种肃穆的情愫、安静的力量和悠久的眺望。”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赵媛媛 (部分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 王露纯 彭正子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