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家,广东先行。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和“压舱石”,广东制造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七成。民营企业已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重要力量,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这场产业蝶变中,民营制造企业也普遍面临“轻资产、强技术、高成长”与传统金融逻辑“重抵押、重流水”之间的结构性错配。特别是在研发攻关、扩产升级、设备更新等关键节点,资金链稍有波动,便可能影响整个发展节奏。
锚定“制造业当家”目标,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主动融入制造业主战场,深入理解企业真实需求,从产品到机制、从审批到风控,持续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产业根系”。一笔笔资金的精准投放,为民营制造企业注入发展的底气与信心,也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金融动能。
一笔贷款,点燃一条生产线
走进在广州花都的一间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台高速智能装盒机正全速运转,它能自动完成物料装盒、封装、检测等多道复杂工序,效率远超人工。不远处,一条全新的自动化包装生产线也已搭建完成,企业正加快推进下一代智能装备的测试和量产。
“这些设备的背后,离不开一次关键融资。”企业负责人感慨。
这家专注于包装设备制造的智能装备公司,2023年决定全力投入新一代高速装盒机研发,力求在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方面实现技术跃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抢占先机。但项目启动后,研发周期长、资金回流慢、技术人员投入大,企业很快面临现金流紧绷,设备更新计划被迫暂停,甚至一度影响正常运营。
“公司几乎把所有流动性都压在研发上了,眼看项目要卡壳。”负责人回忆。
对许多民营制造企业而言,这样的困境并不陌生。高技术、高投入、高成长,却也是“轻资产、弱抵押、少信用”的典型融资画像。银行传统授信模型面对这类企业,往往“想扶而不得、敢贷而不能”。
建行广州花都支行的客户经理在一次走访中敏锐察觉到企业面临的难题,迅速组织团队开展专项评估。在对企业“专精特新”特质、技术储备、市场前景进行全面研判后,建行启动“善新贷”专项支持流程,仅用数日便为企业投放690万元信用贷款。这笔贷款帮助企业及时清偿供应商货款、重启设备升级计划,让企业可以专注技术攻关,不再为“资金后路”焦虑。
资金及时注入,激发了企业的巨大动能。两年内,该企业收入与利润实现年均30%以上增长,高速装盒机实现量产,并与先前推出的高速设备无缝集成,构建出完整的“袋装入盒”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不仅在国内服务于多家食品、医药龙头企业,也远销欧洲、南美、中东等地区。
“如果没有建行当时果断介入,这条生产线现在还只是图纸上的蓝图。”负责人感慨,“是建行给了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的时间和空间。”
广州飞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也有着类似经历。这是一家专注于滚珠丝杆、滚珠导轨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企业,成立之初主要依靠进口零部件组装。在德国、日本技术垄断下,企业一直被高价采购与长周期供货卡住“咽喉”。
面对“核心部件依赖外采”的长期困境,飞仕决心逆势突围,自主研发高精度四轴数控设备,打破垄断、补齐短板,并逐步打入德国FESTO等全球头部客户体系。
正当企业研发新产品通过性能测试,迎来500万元的大型订单之际,却因缺乏流动资金垫付原料与设备采购,错失商机。“我们没有什么重资产,也没有厂房,靠的是人和专利。”企业负责人陈青峰陷入“有专利、无信用”的融资困局。
建行广州天河支行在深入调研后,依托“技术流”风控模型,对企业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团队构成等进行多维评估。最终,为飞仕量身定制授信方案,快速发放500万元“善新贷”信用贷款。
两家企业的故事,并非个案。在广东这片制造热土上,拥有类似发展轨迹的民营制造企业比比皆是——他们技术过硬、订单在手,却常常被传统融资逻辑“卡住”,错失成长窗口。
建行广东省分行正是瞄准这一“结构性错配”,用创新机制和专业能力进行重构。通过“信用识别+技术评价+数据验证”三重模型,搭建起一整套适用于民营制造业的信贷判断体系;通过“善新贷”等产品,打破抵押壁垒,实现“轻资产也能贷”;通过下沉服务与审批机制改革,实现“短流程、快响应、高信任”。
一池活水,催热一座产业园
从技术研发迈向产能跃升,是众多民营制造企业从“生存线”走向“竞争线”的关键一跳。但跳得高、落得稳,背后不仅需要设备、人力和订单,更需要稳健、及时、可扩展的资金支撑。
在广东这片制造热土上,无数企业正跑出“从0到1、从1到10”的成长速度。而如何在高速前进中同步保障资金流的稳定与匹配,成为民企发展过程中最现实也最棘手的一道“成长关”。
梅州市的晟鑫(广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来在铜材压延加工领域涌现出的佼佼者。企业于2024年4月正式成立,仅4个月就实现产值超3.6亿元,年底突破23亿元。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密集的订单流与持续的扩产需求,但也伴随着几乎压满账期的回款节奏和资金链压力。
“订单不停来,但每一笔都要垫付原材料、人工和能源成本。”晟鑫负责人坦言,“公司是新成立的,现金流紧绷得像琴弦。”
建行梅州分行主动靠前服务,在实地调研后快速为企业办理5笔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随着企业产线扩张和原材料采购压力上升,建行又追加办理多轮贴现。截至目前,累计支持资金超3亿元,有效保障了企业扩产、投料、交付各环节的资金稳定。
“一年走完别人三年的路,如果没有这笔资金链的托底,是不可能做到的。”企业负责人感慨。今年晟鑫预计产值将冲刺60亿元,已由初创者跃升为产业链中游的关键节点。
惠州同样是制造业活力迅猛聚集的地区。2024年全市GDP突破6000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50。民营制造企业热潮涌动,强烈呼唤“金融匹配力”的提升。
建行惠州分行围绕本地产业结构特点,三年来累计为民企投放贷款近600亿元,服务客户超4.7万户。
某省级“专精特新”玻纤材料公司正是这一服务网络下的受益者。企业深耕3D复合材料与玻纤深加工领域,订单快速增长,却因客户账期较长、扩能所需资金体量大,一度陷入流动性紧张。
建行及时介入,仅用一个月完成授信批复,提供多种贷款组合方式支持企业购置设备、扩建厂区。三年间,累计支持金额超4.5亿元,企业年产值从3亿元提升至6亿元,实现跨阶段跃迁。
除了单一企业的产能跃升,建行也在助力更多制造企业实现“空间跃迁”——从租赁厂房向自建产业园过渡,从分散式生产向集群化聚集发展。
某电子企业在惠州投资3.8万平方米智慧产业园,总投资超1.8亿元,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难题,项目进度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建行得知情况后,启动绿色审批通道,在取得授信审批批复后两周便完成尽调至放款,为企业提供3100万元建设贷款,确保产业园按期封顶投用。
“如果说科技决定企业的上限,那么资金决定企业能否活着攀上去。”园区负责人坦言,“建行的这笔贷款,让我们挺过了最难的一段。”
从产能升级到园区建设,从单一融资到多元组合,从“资金滴灌”到“信用灌溉”,建行广东省分行不断以灵活、多元、高效的金融工具,配合高效的审批响应机制和嵌入式服务方式,为制造企业提供全周期、立体式的金融支撑。
一次转型,跑出一条新赛道
在广东这片制造强省的核心腹地,不仅有新质生产力的“新苗”破土而出,也有大量制造企业在传统根基上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新阶段。
在珠海,一家20多年前就进入国际配套体系的企业,正在完成一场制造突围。
珠海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刹车片制造的老牌民企。其产品覆盖95%以上国内主流车型,并广泛出口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但在新能源车出海潮推动下,企业订单激增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一系列“新难题”:采购周期拉长、海外客户付款期延后、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些变化对企业流动性管理、订单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建行珠海分行在走访调研中识别到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为其匹配了包括福费廷、国际商业转贷款、出口押汇等在内的一揽子国际贸易融资工具。通过将企业出口应收账款转化为即时现金流,不仅缓解了“先备货生产、后发货收款”的流动性压力,也有效改善采购流程、压缩融资成本、降低资金占用,保障了大笔订单的如期交付。
制造升级,不只是设备的换新,更是理念的更新、效率的跃迁和产业链位置的再定位。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从“加工制造”走向“智能制造”,需要在高投入、长周期中承担不确定的转型风险。金融服务必须“看得懂”制造的逻辑,也必须“跟得上”转型的节奏。
制造向“智造”升级,既是企业的自身跃迁,也是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的价值跃升之路。在这条布满挑战却势在必行的赛道上,建行广东省分行持续推动“敢贷、愿贷、能贷”机制落地生根,在产品层面打造多元组合,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制造业当家,是广东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服务制造,是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民营制造企业遍布广东各地,活跃在各条产业链上,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最能感知市场冷暖、技术变革、资源瓶颈的“前线部队”。
建行广东省分行正是从这些企业的真实需求出发,打破传统金融供给逻辑,构建覆盖“研发、扩产、出海、转型”等多场景、全周期的服务模式。无论是初创期的第一笔信用贷款,还是扩张期的票据贴现、设备融资,抑或是转型期的绿色金融、技术流评级,建行始终以“愿意贷、能够贷、敢于贷”的行动逻辑,陪伴制造企业一路成长。
【观察】
破解融资错配,托住产业跃迁
深入广东制造业的一线现场,我们一次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技术骨干穿梭在车间与实验室之间,企业负责人一边协调产线,一边为融资四处奔走。民营制造企业,从不缺闯劲、拼劲与远见,他们最能感知市场风向的微妙变化,也最先感受到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上下游周期的传导压力。
然而,他们奋战在制造最前线,却常常因信用轨迹不全、资产结构不“典型”而难以同步获得融资信任;他们渴望在转型关键期加快布局,却时常被挡在传统信贷逻辑之外,难以“即刻起跳”。
建行广东省分行正是从这些被“轻资产”“弱抵押”定义的企业身上,看到了产业向新跃迁的真实路径。通过机制重构、产品适配与技术识别,他们把贷款的评估逻辑从“看报表”转向“看潜力”,从“有资产”转向“有技术”,让金融服务真正“看得懂、跟得上、陪得久”。
在制造业当家的关键阶段,这种金融供给侧的改变,恰是民营制造企业最需要的托举——不是做锦上添花的“锦”,而是做雪中送炭的“炭”;不是等企业“跑出来”再支持,而是陪着他们一起“跑出来”。
从产业一线到审批后台,从一笔笔资金投放到一项项机制变革,我们看到的是金融如何为产业强筋健骨,也看到“敢贷、愿贷、能贷”如何落在了每一条产线上、每一个厂房里。高质量发展,需要这样的金融眼光,也需要这样的制度耐心。
相关阅读:
把“敢贷、愿贷、能贷”落在每一单业务里|建行广东省分行“与民企共进” 系列报道①
编者按: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也是金融支持的重点与难点。党的二十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部署“两个毫不动摇”,释放出坚定支持民企发展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融资痛点也在不断演化:制造业“重资产+长周期”,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外贸企业则面临跨境波动与账期错配。金融如何精准匹配?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给出的答案,是把“敢贷、愿贷、能贷”落在每一单业务里。这不仅仅是资金输送,更是机制重构、产品创新与生态协同的系统解法。从首贷“破冰”,到产品“量体裁衣”,再到生态协同嵌入产业链,背后折射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东样本”。
为此,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携手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推出 “与民企共进” 系列报道,从企业现场与金融一线出发,以真实案例和鲜活细节,展现金融如何注入信心与动能,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撰文: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